兴华所对XT公司IPO审计风险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2.1 审计风险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1 审计风险定义 | 第19页 |
2.1.2 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 | 第19-20页 |
2.1.3 审计风险基础理论 | 第20-21页 |
2.1.4 审计风险模型 | 第21-22页 |
2.2 审计风险成因 | 第22-25页 |
2.2.1 源于审计主体的审计风险 | 第22-23页 |
2.2.2 源于审计客体的审计风险 | 第23-24页 |
2.2.3 源于外部环境的审计风险 | 第24-25页 |
2.3 首次公开募股(IPO)审计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3.1 IPO概念介绍 | 第25页 |
2.3.2 IPO审计特点 | 第25-26页 |
2.3.3 IPO中注册会计师的职责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XT公司IPO审计风险评估 | 第28-42页 |
3.1 XT公司IPO概况 | 第28-30页 |
3.1.1 XT公司介绍 | 第28-29页 |
3.1.2 XT公司IPO历程 | 第29-30页 |
3.2 审计风险评价方法 | 第30-33页 |
3.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0-31页 |
3.2.2 层次分析法 | 第31-33页 |
3.3 构建IPO审计风险模型 | 第33-36页 |
3.3.1 IPO审计风险模型构建原则 | 第33页 |
3.3.2 IPO审计风险模型基本构成 | 第33-34页 |
3.3.3 IPO审计风险模型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4-36页 |
3.4 XT公司审计风险综合评价 | 第36-41页 |
3.4.1 建立评判矩阵 | 第36-38页 |
3.4.2 确定权重系数 | 第38-40页 |
3.4.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XT公司IPO审计风险分析 | 第42-53页 |
4.1 重大错报风险因素分析 | 第42-47页 |
4.1.1 宏观经济状况因素 | 第42页 |
4.1.2 市场竞争地位因素 | 第42-44页 |
4.1.3 管理层舞弊因素 | 第44页 |
4.1.4 内部控制因素 | 第44-45页 |
4.1.5 经营风险因素 | 第45-47页 |
4.1.6 会计政策因素 | 第47页 |
4.2 检查风险因素分析 | 第47-52页 |
4.2.1 专业胜任能力因素 | 第47-48页 |
4.2.2 审计独立性因素 | 第48页 |
4.2.3 审计程序执行因素 | 第48-52页 |
4.3 法律诉讼风险因素分析 | 第52页 |
4.3.1 法律意识因素 | 第52页 |
4.3.2 法律环境因素 | 第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IPO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 第53-60页 |
5.1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策略 | 第53-54页 |
5.1.1 做好前期尽职调查 | 第53页 |
5.1.2 对风险准确评估 | 第53-54页 |
5.1.3 加强重点内容审计 | 第54页 |
5.2 对检查风险的应对策略 | 第54-59页 |
5.2.1 构建恰当的审计风险模型 | 第54-55页 |
5.2.2 关注往来款项 | 第55-56页 |
5.2.3 注重分析程序的运用 | 第56页 |
5.2.4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性 | 第56-57页 |
5.2.5 加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 第57页 |
5.2.6 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 | 第57-58页 |
5.2.7 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 | 第58页 |
5.2.8 建立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 第58-59页 |
5.3 对法律诉讼风险的应对策略 | 第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