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智慧城市 | 第21页 |
2.1.2 公共服务 | 第21-22页 |
2.1.3 公共服务体系 | 第22页 |
2.2 基础理论阐释 | 第22-23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公民权理论 | 第23页 |
2.2.3 智慧城市理论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和建设现状 | 第25-30页 |
3.1 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 | 第25-27页 |
3.1.1 公共交通方面 | 第25-26页 |
3.1.2 公共医疗方面 | 第26页 |
3.1.3 公共环境方面 | 第26-27页 |
3.1.4 公共教育方面 | 第27页 |
3.2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 第27-29页 |
3.2.1 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 | 第27-28页 |
3.2.2 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运行 | 第28页 |
3.2.3 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4.1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4.1.1 公共服务意识落后 | 第30页 |
4.1.2 未能建设统一数据平台 | 第30页 |
4.1.3 数据处理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4.1.4 政策实施协调难度大 | 第31页 |
4.1.5 过度重视技术手段 | 第31页 |
4.1.6 公民参与机制缺乏 | 第31页 |
4.2 基于智慧城市视角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4.2.1 基础设施和资源未能有效调动 | 第31-32页 |
4.2.2 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低 | 第32页 |
4.2.3 市民生活环境满意度低 | 第32-33页 |
4.2.4 城市发展能力后劲不足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国外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启示 | 第34-37页 |
5.1 国外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 第34-36页 |
5.1.1 美国 | 第34页 |
5.1.2 新加坡 | 第34-35页 |
5.1.3 欧盟 | 第35-36页 |
5.2 国外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6章 基于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和路径选择 | 第37-47页 |
6.1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37-39页 |
6.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7-38页 |
6.1.2 “服务至上”原则 | 第38页 |
6.1.3 “责任到位”原则 | 第38-39页 |
6.1.4 “多方参与”原则 | 第39页 |
6.2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 第39-46页 |
6.2.1 创新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 | 第39-40页 |
6.2.2 通过信息系统有效配置资源 | 第40-42页 |
6.2.3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精准服务 | 第42-43页 |
6.2.4 界定各类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 | 第43页 |
6.2.5 全民参与让服务供给落到实处 | 第43-44页 |
6.2.6 加强公共服务的运行管理 | 第44-45页 |
6.2.7 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