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婚后父母对子女探望权的法律保障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探望权理论概述 | 第9-12页 |
(一) 探望权的界定 | 第9-10页 |
1、探望权的概念 | 第9页 |
2、探望权的特征 | 第9-10页 |
(二) 探望权设立的意义 | 第10-12页 |
1、探望权的法律意义 | 第10页 |
2、探望权的社会意义 | 第10-12页 |
二、我国探望权的现行立法与存在的问题 | 第12-22页 |
(一)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规定 | 第12-13页 |
(二)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内容 | 第13-14页 |
1、探望权的主体 | 第13页 |
2、探望权的内容 | 第13-14页 |
3、探望权的中止 | 第14页 |
4、探望权的执行 | 第14页 |
(三) 我国探望权制度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22页 |
1、未能体现“儿童最大利益”这一重要原则 | 第14-16页 |
2、探望权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权力行使受限 | 第16-17页 |
3、探望权的内容规定得过于概括,不利于实际操作 | 第17-18页 |
4、探望权的限制性规定过于笼统,容易产生争议 | 第18-19页 |
5、探望权的强制执行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执行难度大 | 第19-22页 |
三、完善我国离婚后父母对子女探望权制度的建议 | 第22-34页 |
(一) 明确“儿童最大利益”为指导原则 | 第22页 |
(二) 扩大探望权的主体范围 | 第22-25页 |
1、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 第22-24页 |
2、应明确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主体地位 | 第24-25页 |
3、适当扩大探望权行使过程中协助义务人的范围 | 第25页 |
(三) 明确探望权的具体内容和限制性规定 | 第25-27页 |
1、丰富探望权的行使方式 | 第25-26页 |
2、明确探望权不仅是权利,也是一项法定义务 | 第26页 |
3、探望权的行使应重视子女的意愿 | 第26-27页 |
4、应灵活运用探望权的中止事由 | 第27页 |
(四) 建立健全探望权运行多元化保障机制 | 第27-34页 |
1、完善与探望权有关的诉讼程序服务 | 第27-29页 |
2、多管齐下破解探望权案件执行难 | 第29-32页 |
3、健全与探望权相关的法律责任机制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谢辞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