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与思路方法 | 第12-15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四、明清云南回族文人的作品概况 | 第16-18页 |
五、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8-21页 |
第一章 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与文人分布 | 第21-45页 |
第一节 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 第21-29页 |
一、明清云南回族的历史发展 | 第21-24页 |
二、明清云南回族的教育与科举 | 第24-27页 |
三、明清云南回族的经济状况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明清云南回族文人的地域分布 | 第29-34页 |
一、地理条件 | 第29-31页 |
二、分布状况 | 第31-34页 |
第三节 重点地区回族文人分布举例 | 第34-45页 |
一、云南府 | 第35-37页 |
二、永昌府 | 第37-40页 |
三、大理府 | 第40-42页 |
四、其他州府 | 第42-45页 |
第二章 明清云南回族文人交游考 | 第45-73页 |
第一节 明代云南回族文人交游考 | 第45-50页 |
一、马继龙交游考 | 第45-49页 |
二、闪继迪交游考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清代云南回族文人交游考 | 第50-68页 |
一、清代回族文人交游的社会条件 | 第51页 |
二、清代云南回族文人的交游特点 | 第51-54页 |
三、清初云南回族文人交游考 | 第54-59页 |
四、清中期云南回族文人交游考 | 第59-68页 |
第三节 明清云南回族文人交游的文学意义 | 第68-73页 |
第三章 明清云南回族文人的文化情怀 | 第73-95页 |
第一节 喜好游赏 | 第74-81页 |
一、适宜的游赏之境 | 第74-75页 |
二、乐好游赏的文学表现 | 第75-78页 |
三、乐好游赏的缘由 | 第78-81页 |
第二节 崇尚隐逸 | 第81-87页 |
一、崇尚隐逸的文学表现 | 第81-85页 |
二、崇尚隐逸的缘由 | 第85-87页 |
第三节 亲近佛老 | 第87-95页 |
一、亲近佛老的文学表现 | 第88-92页 |
二、亲近佛老的缘由 | 第92-95页 |
第四章 明清云南回族文人的情感书写 | 第95-117页 |
第一节 忧国忧民 | 第95-102页 |
一、忧国忧民之情的文学呈现 | 第96-101页 |
二、地理因素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第二节 重亲思乡 | 第102-112页 |
一、重亲恋家的文学书写 | 第102-107页 |
二、乡关之思的文学描述 | 第107-110页 |
三、地理因素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第三节 忧惧怅惘 | 第112-117页 |
一、忧惧怅惘之情的文学表现 | 第112-114页 |
二、地理因素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第五章 明清云南回族文学的景观呈现 | 第117-143页 |
第一节 山水景观的文学呈现 | 第117-127页 |
一、山水景观类文学作品概况 | 第117-119页 |
二、山水景观的文学呈现 | 第119-127页 |
第二节 植物景观的文学呈现 | 第127-134页 |
第三节 人文景观的文学呈现 | 第134-143页 |
一、城镇景观的文学呈现 | 第134-137页 |
二、历史景观的文学呈现 | 第137-138页 |
三、农村景观的文学呈现 | 第138-143页 |
第六章 明清云南回族文学的主题倾向与文体特征 | 第143-169页 |
第一节 主题倾向 | 第143-155页 |
一、咏史怀古主题 | 第144-150页 |
二、闺怨主题 | 第150-155页 |
第二节 明清云南回族诗歌的体式特征 | 第155-169页 |
一、古体诗的艺术特征 | 第156-162页 |
二、近体诗的艺术特征 | 第162-169页 |
第七章 明清云南回族文学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学习与接受——以对杨慎、刘大绅的接受为例 | 第169-189页 |
第一节 明清云南回族文人对杨慎的学习与接受 | 第169-182页 |
一、对杨慎高洁人格的钦佩 | 第170-171页 |
二、对杨慎忧世精神的认同 | 第171-173页 |
三、对杨慎贬谪遭际的体认 | 第173-176页 |
四、对杨慎文学观念的尊崇 | 第176-180页 |
五、对杨慎诗歌意象的借鉴 | 第180-182页 |
第二节 对刘大绅、师范(荔扉)的学习与接受 | 第182-189页 |
一、对刘大绅的学习与接受 | 第183-185页 |
二、对师范(荔扉)的学习与接受 | 第185-189页 |
第八章 明清云南回族文学的纂辑与传播 | 第189-197页 |
第一节 保山袁氏对明代云南回族文人作品的纂辑 | 第189-192页 |
一、奉唐崇杜的纂辑观念 | 第190-191页 |
二、多种传播方式 | 第191-192页 |
第二节 赵藩对清代云南回族文人作品的纂辑与宣传 | 第192-197页 |
一、主持纂辑回族文人作品 | 第192-193页 |
二、以述评、鉴定、序跋等方式宣传回族文学 | 第193-197页 |
结论——兼及明清云南回族文学的文学史定位 | 第197-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7页 |
后记 | 第217-2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