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催化中的应用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1章 介孔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57页 |
1.1 介孔碳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33页 |
1.1.1 介孔碳简介 | 第13-14页 |
1.1.2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 第14-28页 |
1.1.3 介孔材料的形成机理 | 第28-30页 |
1.1.4 介孔碳材料的应用 | 第30-33页 |
1.2 介孔碳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33-50页 |
1.2.1 介孔碳基复合材料的种类 | 第33-38页 |
1.2.2 介孔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8-46页 |
1.2.3 介孔碳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46-50页 |
1.3 环糊精 | 第50-54页 |
1.3.1 环糊精简介 | 第50-52页 |
1.3.2 环糊精在构筑纳米碳材料中的应用 | 第52-54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54-57页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54页 |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54-57页 |
第2章 通过SiO_2体系制备介孔碳 | 第57-85页 |
2.1 引言 | 第57-5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8-62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58页 |
2.2.2 有机-无机杂合体的制备 | 第58-59页 |
2.2.3 硬模板法制备介孔碳 | 第59-60页 |
2.2.4 软模板法制备介孔碳 | 第60页 |
2.2.5 材料结构表征 | 第60-6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2-84页 |
2.3.1 硬模板法制备介孔碳 | 第62-77页 |
2.3.2 软模板法制备介孔碳 | 第77-8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3章 通过AlPO_4体系制备介孔碳 | 第85-101页 |
3.1 引言 | 第85-8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87-88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87页 |
3.2.2 硬模板法制备介孔碳 | 第87-88页 |
3.2.3 软模板法制备介孔碳 | 第88页 |
3.2.4 材料结构表征 | 第8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9页 |
3.3.1 硬模板法制备介孔碳 | 第88-96页 |
3.3.2 软模板法制备介孔碳 | 第96-9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4章 载铜介孔碳的制备 | 第101-113页 |
4.1 引言 | 第101-10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102页 |
4.2.2 浸渍法制备载铜介孔碳 | 第102页 |
4.2.3 纳米共浇筑法制备载铜介孔碳 | 第102-103页 |
4.2.4 软模板法制备载铜介孔碳 | 第103页 |
4.2.5 材料结构表征 | 第10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5章 介孔碳对水合肼还原硝基芳烃的催化作用 | 第113-121页 |
5.1 引言 | 第113-11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14-115页 |
5.2.1 主要试剂 | 第114页 |
5.2.2 介孔碳的制备 | 第114页 |
5.2.3 催化反应 | 第114-11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19页 |
5.3.1 制备方法对介孔碳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5.3.2 最佳反应条件的筛选 | 第116-117页 |
5.3.3 介孔碳对不同硝基芳烃还原的催化作用 | 第117页 |
5.3.4 催化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117-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载铜介孔碳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 | 第121-135页 |
6.1 引言 | 第121-122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22-126页 |
6.2.1 主要试剂 | 第122页 |
6.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22-123页 |
6.2.3 催化苯酚羟基化反应 | 第123页 |
6.2.4 产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23-12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32页 |
6.3.1 不同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6.3.2 铜负载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6.3.3 反应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6.3.4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29-130页 |
6.3.5 催化剂回收率 | 第130-131页 |
6.3.6 催化机理探讨 | 第131-13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2-135页 |
第7章 载铜介孔碳对苯羟基化的催化作用 | 第135-149页 |
7.1 引言 | 第135-137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37-141页 |
7.2.1 主要试剂 | 第137页 |
7.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37页 |
7.2.3 催化苯羟基化反应 | 第137-138页 |
7.2.4 产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38-141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41-147页 |
7.3.1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7.3.2 铜负载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142页 |
7.3.3 溶剂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7.3.4 反应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7.3.5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44-145页 |
7.3.6 催化剂回收率 | 第145-147页 |
7.3.7 反应机理探讨 | 第14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8章 全文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 第149-153页 |
8.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149-150页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0-151页 |
8.3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83页 |
致谢 | 第183-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