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陶瓷工业论文--陶瓷制品论文

低温烧结低介电常数微波介质陶瓷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31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微波介质陶瓷概述第13-19页
        1.2.1 微波介质陶瓷介电性能参数及其物理意义第13-18页
        1.2.2 微波介质陶瓷发展史第18页
        1.2.3 微波介质陶瓷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第18-19页
    1.3 LTCC微波介质陶瓷研究第19-23页
        1.3.1 LTCC技术简述第19-20页
        1.3.2 低温烧结的几种途径第20-23页
    1.4 低介电常数微波介质陶瓷研究现状第23-28页
        1.4.1 低介电常数微波介质陶瓷研究现状第24-28页
        1.4.2 低介微波介质陶瓷存在的问题第28页
    1.5 本文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8-31页
        1.5.1 本文的立题依据第28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8-31页
第2章 样品制备与表征分析第31-39页
    2.1 样品制备第31-33页
        2.1.1 原料第31-32页
        2.1.2 工艺流程第32-33页
    2.2 样品测试第33-39页
        2.2.1 烧结性能的表征第34页
        2.2.2 材料结构表征第34-35页
        2.2.3 微波介电性能测试第35-39页
第3章 (Mg_(0.95)Zn_(0.05))_2(Ti_(0.8)Sn_(0.2))O_4陶瓷性能及烧结特性改善第39-53页
    3.1 引言第39-40页
    3.2 (Mg_(0.95)Zn_(0.05))_2(Ti_(0.8)Sn_(0.2))O_4陶瓷微波介电性能第40-43页
        3.2.1 实验条件第40页
        3.2.2 结果与讨论第40-43页
    3.3 LiF添加对MZTS陶瓷烧结特性的改善第43-51页
        3.3.1 实验条件第43-44页
        3.3.2 结果与讨论第44-51页
    3.4 本章总结第51-53页
第4章 (Mg_(0.95)Zn_(0.05))_2(Ti_(0.8)Sn_(0.2))O_4基陶瓷低温烧结与介电性能调节第53-69页
    4.1 引言第53-54页
    4.2 (Mg_(0.95)Zn_(0.05))_2(Ti_(0.8)Sn_(0.2))O_4-Ca_(0.8)Se_(0.2)TiO_3复合陶瓷第54-58页
        4.2.1 实验第54页
        4.2.2 结果与讨论第54-58页
    4.3 低温烧结MZTS-CST基复合陶瓷第58-67页
        4.3.1 实验第58页
        4.3.2 结果与讨论第58-67页
    4.4 本章总结第67-69页
第5章 Ca_5A_4(VO_4)6(A=Mg、Zn、Co)系微波介质陶瓷第69-87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Ca_5Mg_4(VO_4)_6陶瓷第69-76页
        5.2.1 实验第69-70页
        5.2.2 结果与讨论第70-76页
    5.3 Ca_5Zn_4(VO_4)_6陶瓷微波介电性能研究第76-80页
        5.3.1 实验第76页
        5.3.2 结果与讨论第76-80页
    5.4 Ca_5CO_4(VO_4)_6陶瓷第80-85页
        5.4.1 实验第80页
        5.4.2 结果与讨论第80-85页
    5.5 本章总结第85-87页
第6章 Ca_5A_4(VO_4)_6(A=Mg、ZnCo)系微波介质陶瓷改性研究第87-109页
    6.1 引言第87页
    6.2 Ca_5Mg_4(VO_4)_6基陶瓷τ_f值调控第87-94页
        6.2.1 实验第87-88页
        6.2.2 结果与讨论第88-94页
    6.3 Ca_5Zn_4(VO_4)_6基陶瓷τ_f值调控第94-100页
        6.3.1 实验第94页
        6.3.2 结果与讨论第94-100页
    6.4 Ca_5Co_4(VO_4)_6基陶瓷τ_f值调控第100-106页
        6.4.1 实验第100页
        6.4.2 结果与讨论第100-106页
    6.5 本章总结第106-10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3页
    7.1 全文总结第109-111页
    7.2 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催化中的应用
下一篇:三元体系溴化铯+脂肪醇/酰胺/氨基酸+水的热力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