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写说明对照表 | 第13-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27页 |
1.1 药物性肝损伤 | 第19页 |
1.2 临床前药物肝毒性研究面临的挑战 | 第19-20页 |
1.3 体外肝毒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3.1 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机制 | 第20-21页 |
1.3.2 体外肝毒性评价终点 | 第21-22页 |
1.3.3 体外肝毒性评价模型 | 第22-24页 |
1.4 立题依据 | 第24-27页 |
1.4.1 立题背景 | 第24-25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前提 | 第25页 |
1.4.3 细胞模型选择依据 | 第25页 |
1.4.4 数据分析方法选择依据 | 第25-27页 |
第2章 8个候选药物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27-4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2.1.1 细胞 | 第27页 |
2.1.2 主要试剂/试剂盒 | 第27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1.4 待测药物 | 第27-28页 |
2.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8-29页 |
2.1.6 待测药物的配制 | 第29-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30-31页 |
2.2.2 细胞活力检测 | 第31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2-37页 |
2.3.1 4个严重肝毒性药物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 3个中度肝毒性药物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3 无肝毒性药物地塞米松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4 不同程度肝毒性药物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37页 |
2.4 讨论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基于HepG2细胞的多参数肝毒性检测系统的建立 | 第41-5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3.1.1 细胞 | 第41页 |
3.1.2 主要试剂/试剂盒 | 第41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3.1.4 待测药物 | 第41页 |
3.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1-42页 |
3.1.6 药物的配制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3.2.1 细胞培养 | 第42页 |
3.2.2 ROS含量检测 | 第42-43页 |
3.2.3 ATP含量检测 | 第43-44页 |
3.2.4 caspase3/7含量检测 | 第44页 |
3.2.5 GSH含量检测 | 第44页 |
3.2.6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3.3.1 两种方法检测ROS结果的比较 | 第45-46页 |
3.3.2 用荧光酶标仪检测盐酸胺碘酮对HepG2细胞不同终点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讨论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基于HepG2细胞的多参数检测系统用于肝毒性筛选 | 第51-9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1-55页 |
4.1.1 实验细胞 | 第51页 |
4.1.2 主要试剂/试剂盒 | 第51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1.4 待测药物 | 第51-53页 |
4.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53页 |
4.1.6 待测药物的配制 | 第53-5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4.2.1 细胞培养 | 第55页 |
4.2.2 ROS含量检测 | 第55页 |
4.2.3 ATP含量检测 | 第55页 |
4.2.4 caspase3/7含量检测 | 第55页 |
4.2.5 GSH含量检测 | 第55-56页 |
4.2.6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6-84页 |
4.3.1 27个药物的ROS检测结果 | 第56-58页 |
4.3.2 27个药物的ATP检测结果 | 第58-60页 |
4.3.3 27个药物的caspase检测结果 | 第60-62页 |
4.3.4 27个药物的GSH检测结果 | 第62-64页 |
4.3.5 27个药物的ROS/ATP检测结果 | 第64-66页 |
4.3.6 27个药物的caspase/ATP检测结果 | 第66-68页 |
4.3.7 27个药物的GSH/ATP检测结果 | 第68-70页 |
4.3.8 ROS、ATP、caspase及GSH预测DILI的能力比较 | 第70-76页 |
4.3.9 ATP、ROS/ATP、caspase/ATP及GSH/ATP预测DILI的能力比较 | 第76-82页 |
4.3.10 ROS/ATP预测DILI的性能 | 第82页 |
4.3.11 ROS/ATP区分不同临床表型肝毒性药物的性能 | 第82-84页 |
4.4 讨论 | 第84-89页 |
4.4.1 27个药物对HepG2细胞不同检测终点的影响 | 第85页 |
4.4.2 ROS/ATP可用于区分具有不同程度肝毒性的药物 | 第85-86页 |
4.4.3 本实验系统与其他检测系统相比具有优越的评估性能 | 第86-87页 |
4.4.4 影响本实验系统预测的因素 | 第87-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ROS/ATP的比值在hiPSCs分化的肝细胞的肝毒性检测中的应用 | 第91-111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91页 |
5.1.1 实验细胞 | 第91页 |
5.1.2 主要试剂/试剂盒 | 第91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91页 |
5.1.4 待测药物 | 第91页 |
5.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91页 |
5.1.6 待测药物的配制 | 第9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5.2.1 ROS含量检测 | 第91-92页 |
5.2.2 ATP含量检测 | 第92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9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92-107页 |
5.3.1 不同来源的hiPSC-HLCs的质量标准 | 第92-95页 |
5.3.2 候选药物对NovoCell~(TM)-Hepatocytes的影响 | 第95-97页 |
5.3.3 候选药物对IxCell~(TM)-Hepatocytes的影响 | 第97-99页 |
5.3.4 不同细胞模型比较 | 第99-107页 |
5.4 讨论 | 第107-110页 |
5.4.1 待测药物的肝毒性及检测结果 | 第107-108页 |
5.4.2 hiPSC-HLCs可能有助于提高ROS/ATP检测的灵敏度 | 第108-109页 |
5.4.3 hiPSC-HLCs的定向分化及面临的挑战 | 第109-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全文总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创新性分析 | 第119-121页 |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 第121-1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