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 第11页 |
1.1.2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 第11-12页 |
1.1.3 苏南乡村地区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1 特色田园乡村 | 第12页 |
1.2.2 乡村规划 | 第12-13页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3-14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 | 第17-22页 |
2.1 国外乡村规划理论及实践 | 第17-19页 |
2.1.1 国外乡村规划理论 | 第17-18页 |
2.1.2 国外乡村规划实践 | 第18-19页 |
2.2 国内乡村规划理论及实践 | 第19-20页 |
2.2.1 国内乡村规划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2.2 国内乡村规划主要历程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目标与方法 | 第22-27页 |
3.1 规划目标 | 第22-23页 |
3.2 规划原则 | 第23页 |
3.3 规划内容与方法 | 第23-27页 |
3.3.1 优化空间布局,挖掘特色产业, | 第23-24页 |
3.3.2 改善生态质量,美化人居环境 | 第24-25页 |
3.3.3 完善设施配套,整合路网结构, | 第25页 |
3.3.4 梳理非遗遗存,维育传统文化 | 第25-26页 |
3.3.5 实施科学运营,提升乡村活力 | 第26-27页 |
第四章 苏州高新区浒墅关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基础 | 第27-41页 |
4.1 发展概况 | 第27-30页 |
4.1.1 区位 | 第27页 |
4.1.2 历史沿革 | 第27-28页 |
4.1.3 自然环境 | 第28页 |
4.1.4 功能定位 | 第28-29页 |
4.1.5 历史遗存 | 第29-30页 |
4.2 乡村特色要素梳理 | 第30-36页 |
4.2.1 依水倚田的自然风貌 | 第32页 |
4.2.2 悠久丰富的历史遗存 | 第32-34页 |
4.2.3 特色鲜明的乡土文脉 | 第34-35页 |
4.2.4 前景广阔的产业潜力 | 第35页 |
4.2.5 层次鲜明的景观要素 | 第35-36页 |
4.3 乡村发展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4.3.1 经济来源渠道单一 | 第36页 |
4.3.2 交通组织缺乏结构 | 第36-37页 |
4.3.3 公共服务设施滞后 | 第37-38页 |
4.3.4 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 第38-39页 |
4.3.5 生态格局相对脆弱 | 第39-40页 |
4.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苏州市高新区浒墅关镇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对策 | 第41-55页 |
5.1 上位规划解读 | 第41-42页 |
5.2 合理确定规划目标——“中心城区的美丽田园” | 第42-43页 |
5.2.1 规划目标 | 第42-43页 |
5.2.2 规划策略 | 第43页 |
5.3 综合统筹空间布局——打造“一村一品”格局 | 第43-47页 |
5.3.1 产业发展布局 | 第43-45页 |
5.3.2 用地功能调整 | 第45-46页 |
5.3.3 田块功能提升 | 第46页 |
5.3.4 打造特色产业 | 第46-47页 |
5.4 重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优与环境美 | 第47-50页 |
5.4.1 生态格局保育 | 第47-48页 |
5.4.2 水体生态改善 | 第48-49页 |
5.4.3 典型村落改造 | 第49-50页 |
5.5 大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 | 第50-53页 |
5.5.1 公共服务设施 | 第50页 |
5.5.2 道路交通规划 | 第50-52页 |
5.5.3 污水管网规划 | 第52页 |
5.5.4 电力电气规划 | 第52-53页 |
5.6 科学高效运营策略——提供富村富民持续动力 | 第53-55页 |
5.6.1 运营策略 | 第53页 |
5.6.2 运营模式 | 第53页 |
5.6.3 村民培训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55-56页 |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