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 第13-16页 |
1.3 SCR脱硝技术 | 第16-18页 |
1.3.1 SCR脱硝工艺 | 第16-17页 |
1.3.2 SCR脱硝机理 | 第17-18页 |
1.4 SCR脱硝催化剂 | 第18-19页 |
1.5 钒钛基催化剂脱硝反应机理 | 第19-23页 |
1.6 SCR催化剂失活 | 第23-27页 |
1.6.1 催化剂堵塞 | 第23-24页 |
1.6.2 催化剂磨损 | 第24页 |
1.6.3 催化剂烧结 | 第24页 |
1.6.4 催化剂中毒 | 第24-27页 |
1.7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7-29页 |
1.7.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1.7.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2 实验系统与方法 | 第29-37页 |
2.1 前言 | 第29页 |
2.2 实验系统介绍 | 第29-31页 |
2.2.1 催化剂活性测试系统 | 第29-30页 |
2.2.2 催化剂汞吸附系统 | 第30-31页 |
2.2.3 催化剂砷吸附系统 | 第31页 |
2.3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 第31-33页 |
2.4 催化剂制备 | 第33页 |
2.4.1 新鲜催化剂制备 | 第33页 |
2.4.2 中毒催化剂制备 | 第33页 |
2.5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33-37页 |
3 汞在V_2O_5-WO_3/TiO_2催化剂上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37-57页 |
3.1 前言 | 第37-38页 |
3.2 燃煤烟气中汞形态分布的热力学研究 | 第38-42页 |
3.2.1 热力学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38页 |
3.2.2 热力学计算条件 | 第38-39页 |
3.2.3 热力学计算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3.1 催化剂制备 | 第42-43页 |
3.3.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43页 |
3.3.3 催化剂表征 | 第43-44页 |
3.4 汞对催化剂组分与结构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1 汞对催化剂组分的影响 | 第44页 |
3.4.2 汞对催化剂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3 汞对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汞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3.6 汞对催化剂表面性能的影响 | 第48-53页 |
3.6.1 对表面酸性位的影响 | 第48-50页 |
3.6.2 对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50页 |
3.6.3 对表面元素的影响 | 第50-52页 |
3.6.4 对表面化学键的影响 | 第52-53页 |
3.7 汞在催化剂上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53-54页 |
3.7.1 单质汞在催化剂上的作用机理 | 第53页 |
3.7.2 氯化汞在催化剂上的作用机理 | 第53-5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4 砷在V_2O_5-WO_3/TiO_2催化剂上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57-75页 |
4.1 前言 | 第57-58页 |
4.2 砷在燃煤烟气中的存在形态分析 | 第58-59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4.3.1 催化剂制备 | 第59-60页 |
4.3.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60页 |
4.3.3 催化剂表征 | 第60页 |
4.4 砷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1 砷对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2 砷在催化剂上的存在形式 | 第61-62页 |
4.5 砷对催化剂脱硝性能影响 | 第62-64页 |
4.5.1 脱硝效率 | 第62-63页 |
4.5.2 氨转化率 | 第63-64页 |
4.6 砷对催化剂表面性能的影响 | 第64-72页 |
4.6.1 对表面酸性位的影响 | 第64-66页 |
4.6.2 对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4.6.3 对表面元素的影响 | 第67-70页 |
4.6.4 对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 第70-72页 |
4.7 砷对V_2O_5-WO_3/TiO_2催化剂的中毒机理 | 第72-7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5 不同钾物种在V_2O_5-WO_3/TiO_2催化剂上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75-89页 |
5.1 前言 | 第75页 |
5.2 钾在煤中和烟气中的存在形态分析 | 第75-76页 |
5.2.1 钾在煤中的赋存形态 | 第75-76页 |
5.2.2 钾在燃煤烟气中的存在形态分析 | 第76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5.3.1 含不同钾物种催化剂制备 | 第76-77页 |
5.3.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77-78页 |
5.3.3 催化剂表征 | 第78页 |
5.4 不同钾物种对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 | 第78-79页 |
5.5 不同钾物种对催化剂脱硝活性影响 | 第79-80页 |
5.6 不同钾物种对催化剂表面性能的影响 | 第80-86页 |
5.6.1 对表面酸性位的影响 | 第80-82页 |
5.6.2 对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5.6.3 对表面氧元素的影响 | 第83-84页 |
5.6.4 对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 第84-86页 |
5.7 不同钾物种对催化剂失活机理分析 | 第86-8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砷与钾对V_2O_5-WO_3/TiO_2催化剂协同作用机理研究 | 第89-105页 |
6.1 前言 | 第8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89页 |
6.2.1 砷与钾协同中毒催化剂制备 | 第89页 |
6.2.2 砷与钾协同中毒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89页 |
6.2.3 砷与钾协同中毒催化剂表征 | 第89页 |
6.3 砷与钾对催化剂结构的协同影响 | 第89-91页 |
6.4 砷与钾协同作用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91-93页 |
6.5 砷与钾对催化剂性能的协同影响 | 第93-100页 |
6.5.1 对表面酸性位的影响 | 第93-94页 |
6.5.2 对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 | 第94-95页 |
6.5.3 对表面元素的影响 | 第95-97页 |
6.5.4 对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 第97-100页 |
6.6 砷与钾对催化剂协同中毒机理分析 | 第100-10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7 汞与钾对V_2O_5-WO_3/TiO_2催化剂协同作用机理研究 | 第105-115页 |
7.1 前言 | 第105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05页 |
7.2.1 汞与钾协同中毒催化剂制备 | 第105页 |
7.2.2 汞与钾协同中毒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105页 |
7.2.3 汞与钾协同中毒催化剂表征 | 第105页 |
7.3 汞与钾协同作用对催化剂组分与结构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7.3.1 对催化剂组分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7.3.2 对催化剂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106页 |
7.3.3 对催化剂孔结构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7.4 汞与钾协同作用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7.5 汞与钾协同作用对催化剂表面性能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7.5.1 对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7.5.2 对催化剂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7.6 汞与钾在催化剂上的协同作用机理分析 | 第112-113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5-116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8.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5页 |
附录 | 第135-138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5-137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7-138页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第138页 |
D.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