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规划局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2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系统概述 | 第13-19页 |
2.1 环境监测的概念与应用 | 第13-15页 |
2.1.1 空气质量监测 | 第13-14页 |
2.1.2 土壤质量监测 | 第14-15页 |
2.1.3 水质监测 | 第15页 |
2.2 环境监测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 第15-17页 |
2.2.1 环境监测系统的意义和需求 | 第15页 |
2.2.2 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架构 | 第15-1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第3章 长春市环境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19-33页 |
3.1 环境监测系统的布局原则 | 第19页 |
3.2 环境监测指标 | 第19-20页 |
3.3 环境监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20-22页 |
3.3.1 合作方式 | 第20页 |
3.3.2 商业定价 | 第20页 |
3.3.3 站址挑选 | 第20-21页 |
3.3.4 设备选择 | 第21-22页 |
3.4 环境监测系统的实施工作 | 第22-24页 |
3.4.1 设备投入 | 第22-23页 |
3.4.2 矩阵建设 | 第23页 |
3.4.3 智慧管理平台建设 | 第23-24页 |
3.5 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 | 第24-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环境监测设备的原理与特点 | 第33-41页 |
4.1 环境监测设备简介 | 第33-35页 |
4.1.1 系统简介 | 第33页 |
4.1.2 系统特点 | 第33-34页 |
4.1.3 系统方案图 | 第34-35页 |
4.2 各子模块原理及特点 | 第35-36页 |
4.2.1 气体污染物检测 | 第35页 |
4.2.2 可吸入颗粒物探测 | 第35页 |
4.2.3 气象探测 | 第35-36页 |
4.2.4 城市噪声探测 | 第36页 |
4.3 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 第36-37页 |
4.3.1 环境监测参数 | 第36-37页 |
4.3.2 主机系统参数 | 第37页 |
4.4 环境监测设备的组网与应用 | 第37-40页 |
4.4.1 环境监测设备的组网架构 | 第38页 |
4.4.2 环境监测设备的数据获取 | 第38-39页 |
4.4.3 环境监测设备的数据处理与可视化 | 第39-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环境监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 第41-51页 |
5.1 系统常规操作 | 第41-42页 |
5.1.1 操作区域概述 | 第41-42页 |
5.1.2 系统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 第42页 |
5.1.3 上电的顺序 | 第42页 |
5.2 智能环境监管软件的操作 | 第42-44页 |
5.2.1 信息显示 | 第42-43页 |
5.2.2 数据查询 | 第43页 |
5.2.3 参数配置 | 第43-44页 |
5.3 GPRS模块的操作 | 第44-46页 |
5.3.1 GPRS无线模块连接 | 第44页 |
5.3.2 GPRS模块配置 | 第44-46页 |
5.3.3 设备重新上电 | 第46页 |
5.3.4 服务器IP参数配置 | 第46页 |
5.4 数据通信协议 | 第46-48页 |
5.4.1 实时数据格式 | 第46-47页 |
5.4.2 历史数据格式 | 第47-48页 |
5.5 气体传感器的标定 | 第48-49页 |
5.5.1 零点标定 | 第48页 |
5.5.2 量程标定 | 第48-49页 |
5.6 日常维护与故障解决 | 第4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经历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