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技术和新标准的银行监控系统优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我国银行监控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关于银行监控系统发展现状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关于银行监控系统发展趋势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3 关于银行监控系统改造升级措施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银行监控系统概述 | 第19-25页 |
2.1 基本结构分析 | 第19-21页 |
2.1.1 前端摄像部分 | 第19-20页 |
2.1.2 数据传输部分 | 第20页 |
2.1.3 控制与记录部分 | 第20-21页 |
2.1.4 显示部分 | 第21页 |
2.2 相关技术分析 | 第21-25页 |
2.2.1 高清视频技术 | 第21-22页 |
2.2.2 视频编码技术 | 第22页 |
2.2.3 流媒体技术 | 第22-23页 |
2.2.4 IP监控技术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银行监控现存问题及国外创新做法 | 第25-31页 |
3.1 我国银行监控系统现存问题 | 第25-27页 |
3.1.1 清晰度低、缺乏智能分析 | 第25页 |
3.1.2 存储空间不够、管理能力低下 | 第25-26页 |
3.1.3 对人依赖性高、主动预警能力差 | 第26页 |
3.1.4 缺乏联动机制、独立于其他系统 | 第26-27页 |
3.2 国外银行监控系统创新做法 | 第27-28页 |
3.2.1 银行监控领域已成“高清视界” | 第27页 |
3.2.2 多层次数据存储是主流形式 | 第27页 |
3.2.3 各系统资源统一管理及合理调配 | 第27-28页 |
3.2.4 智能分析采用“设备端+平台”的方式 | 第28页 |
3.3 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1页 |
3.3.1 重要区域采用高清摄像机 | 第28-29页 |
3.3.2 监控资源采用多层次存储 | 第29页 |
3.3.3 增加监控系统的应用范围 | 第29-30页 |
3.3.4 利用设备智能分析来提高预警能力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新标准下的我国银行监控优化建议 | 第31-38页 |
4.1 新旧标准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4.1.1 银行营业场所监控的新标准 | 第31-32页 |
4.1.2 自助银行监控的新标准 | 第32页 |
4.2 新标准下的优化建议 | 第32-38页 |
4.2.1 总行一级的优化建议 | 第32-35页 |
4.2.2 分行一级的优化建议 | 第35-36页 |
4.2.3 支行一级的优化建议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某银行监控系统优化案例 | 第38-46页 |
5.1 银行基本情况及监控系统现状 | 第38-40页 |
5.1.1 银行基本情况 | 第38页 |
5.1.2 监控系统现状 | 第38-39页 |
5.1.3 与新标准的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5.2 优化方案的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5.3 监控系统优化升级的重点 | 第41-42页 |
5.3.1 加强监控资源的整合管理 | 第41页 |
5.3.2 提高监控资源的利用率 | 第41-42页 |
5.3.3 实现与其他系统的联动机制 | 第42页 |
5.4 优化方案的实施 | 第42-43页 |
5.4.1 前端硬件更新升级 | 第42页 |
5.4.2 系统架构整体优化 | 第42-43页 |
5.5 主要模块介绍 | 第43-45页 |
5.5.1 监控客户端 | 第43-44页 |
5.5.2 设备管理服务器 | 第44页 |
5.5.3 报警服务器 | 第44页 |
5.5.4 流媒体服务器 | 第44-45页 |
5.6 功能实现 | 第45-46页 |
5.6.1 分行为中心,全网点接入 | 第45页 |
5.6.2 平台软件为载体,各系统集成 | 第45页 |
5.6.3 系统为核心,实现远程管理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6.1 总结 | 第46-47页 |
6.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图表目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