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厚煤层成煤环境及其对储层孔隙特征的控制--以二连盆地胜利煤田为例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15-25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 现存问题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22-24页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24-25页 |
2.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35页 |
2.1 地质特征 | 第25-29页 |
2.2 煤层与煤岩煤质特征 | 第29-31页 |
2.3 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 | 第31-34页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3.煤基本特征 | 第35-46页 |
3.1 样品信息 | 第35页 |
3.2 样品处理及实验方法 | 第35页 |
3.3 煤岩煤质特征 | 第35-42页 |
3.4 煤地球化学特征 | 第42-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4.成煤微环境及其演化 | 第46-65页 |
4.1 植物群落与古地理 | 第46-50页 |
4.2 古气候 | 第50-54页 |
4.3 成煤微环境指示 | 第54-61页 |
4.4 成煤变迁模式 | 第61-62页 |
4.5 旋回式演化地质控制 | 第62-63页 |
4.6 小结 | 第63-65页 |
5.成煤环境控制下孔隙结构演化 | 第65-84页 |
5.1 压汞法孔隙结构分析 | 第65-68页 |
5.2 低温吸附法孔隙结构分析 | 第68-74页 |
5.3 成煤环境对孔隙特征的控制 | 第74-82页 |
5.4 小结 | 第82-84页 |
6.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9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