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效应对整车碰撞性能的影响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2-13页 |
1.5 论文构成 | 第13-14页 |
第2章 冲压效应网格变量映射 | 第14-32页 |
2.1 基于AUTOFORM的冲压成型性分析 | 第14-19页 |
2.1.1 冲压件的成型性分析理论 | 第14-16页 |
2.1.2 AutoForm简介 | 第16-18页 |
2.1.3 冲压效应网格变量 | 第18-19页 |
2.2 基于PAMCRASH的汽车碰撞仿真分析 | 第19-25页 |
2.2.1 PamCrash概述 | 第20-23页 |
2.2.2 碰撞仿真分析流程 | 第23-25页 |
2.3 冲压效应映射介绍 | 第25-31页 |
2.3.1 冲压效应网格变量映射流程 | 第25-27页 |
2.3.2 PamCrash映射规则 | 第27-29页 |
2.3.3 标准映射文件介绍 | 第29-30页 |
2.3.4 映射结果验证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冲压效应对方形截面梁冲击性能影响分析 | 第32-45页 |
3.1 方形截面梁落锤冲击试验介绍 | 第32-34页 |
3.1.1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2 试验测试仪器及数据采集 | 第33-34页 |
3.2 冲击仿真模型介绍 | 第34-35页 |
3.3 冲压效应网格变量映射 | 第35-37页 |
3.3.1 冲压成型性分析 | 第35页 |
3.3.2 冲压效应网格变量映射 | 第35-36页 |
3.3.3 映射结果检查 | 第36-37页 |
3.4 冲压效应影响分析 | 第37-42页 |
3.4.1 变形模式对比 | 第38-39页 |
3.4.2 能量吸收对比 | 第39-40页 |
3.4.3 压溃量对比 | 第40页 |
3.4.4 质心加速度对比 | 第40-42页 |
3.5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标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冲压效应对白车身碰撞性能影响分析 | 第45-58页 |
4.1 碰撞仿真模型介绍 | 第45-48页 |
4.1.1 碰撞仿真方案 | 第45-47页 |
4.1.2 碰撞仿真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4.2 冲压效应网格变量映射 | 第48-50页 |
4.2.1 冲压成型性分析 | 第48-49页 |
4.2.2 冲压效应变量映射 | 第49页 |
4.2.3 映射结果检查 | 第49-50页 |
4.3 冲压效应影响分析 | 第50-57页 |
4.3.1 白车身模型与刚性壁障接触力对比 | 第51-52页 |
4.3.2 前端结构变形对比 | 第52-53页 |
4.3.3 能量曲线对比 | 第53-55页 |
4.3.4 左B柱加速度时间曲线对比 | 第55-56页 |
4.3.5 左B柱位移曲线对比 | 第56页 |
4.3.6 前围板侵入量对比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冲压效应对整车碰撞性能影响分析 | 第58-68页 |
5.1 整车正面碰撞试验介绍 | 第58页 |
5.2 整车正面100%刚性壁障碰撞仿真介绍 | 第58-60页 |
5.2.1 整车正面碰撞仿真模型 | 第58-59页 |
5.2.2 碰撞仿真方案 | 第59-60页 |
5.3 冲压效应映射 | 第60-62页 |
5.3.1 冲压成型性分析 | 第60-61页 |
5.3.2 冲压效应网格变量映射 | 第61-62页 |
5.4 仿真结果与试验对标分析 | 第62-66页 |
5.4.1 整体变形模式对标 | 第62-63页 |
5.4.2 加速度时间曲线对标 | 第63-65页 |
5.4.3 前围板侵入量对比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8-7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