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概述 | 第14-22页 |
2.1 环境信息及企业环境信息涵义 | 第14-15页 |
2.2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2.1 环境知情权理论 | 第15-16页 |
2.2.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16-18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8页 |
2.3 建立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18-22页 |
2.3.1 保护公民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 | 第18-19页 |
2.3.2 督促企业履行环保义务 | 第19页 |
2.3.3 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 第19页 |
2.3.4 保障政府履行环保职责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现状及问题 | 第22-30页 |
3.1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现状 | 第22-26页 |
3.2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3.2.1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主体范围狭窄 | 第26页 |
3.2.2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 | 第26-27页 |
3.2.3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宽泛 | 第27-28页 |
3.2.4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 第28页 |
3.2.5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监督与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域外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之考察 | 第30-36页 |
4.1 美国 | 第30-33页 |
4.1.1 美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相关立法 | 第30页 |
4.1.2 美国企业环境信息报告制度 | 第30-33页 |
4.2 日本 | 第33-34页 |
4.2.1 日本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相关立法 | 第33-34页 |
4.2.2 企业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 | 第34页 |
4.3 英国 | 第34-36页 |
4.3.1 英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相关立法 | 第34-35页 |
4.3.2 奖励制度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 第36-42页 |
5.1 拓展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主体范围 | 第36页 |
5.1.1 隐患企业纳入主体范围 | 第36页 |
5.1.2 扩大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 第36页 |
5.2 扩大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 | 第36-38页 |
5.2.1 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信息 | 第36-37页 |
5.2.2 增加重污染企业所在地信息 | 第37页 |
5.2.3 公开例外——商业秘密之分析 | 第37-38页 |
5.3 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渠道 | 第38页 |
5.4 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奖励制度 | 第38页 |
5.5 将环境信息作为企业年度报告重点 | 第38-39页 |
5.6 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监督与责任制度 | 第39-42页 |
5.6.1 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督体系 | 第39页 |
5.6.2 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责任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