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关于地震荷载作用下立体交叉隧道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关于隧道二衬开裂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立体交叉隧道结构动力分析理论与计算模型 | 第13-23页 |
2.1 有限差分法 | 第13-17页 |
2.1.1 动力有限差分法 | 第14页 |
2.1.2 模型动力边界条件 | 第14页 |
2.1.3 模型阻尼参数 | 第14-16页 |
2.1.4 地震荷载的输入 | 第16-17页 |
2.1.5 数值模拟中边界条件和阻尼参数的确定 | 第17页 |
2.2 地震波的处理与传播 | 第17-19页 |
2.2.1 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处理 | 第17-18页 |
2.2.2 数值模拟中地震波的处理与加载方式 | 第18-19页 |
2.3 计算模型 | 第19-23页 |
2.3.1 高速铁路隧道断面 | 第19页 |
2.3.2 计算模型 | 第19-21页 |
2.3.3 选取断面 | 第21页 |
2.3.4 监测点设置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裂缝对衬砌安全性的影响规律 | 第23-48页 |
3.1 基本理论 | 第23-26页 |
3.1.1 衬砌结构模拟方法 | 第23页 |
3.1.2 衬砌强度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3.1.3 函数的编制 | 第25-26页 |
3.2 衬砌结构裂缝的模拟 | 第26页 |
3.3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26-45页 |
3.3.1 含二衬裂缝交叉隧道工况 | 第26-32页 |
3.3.2 上跨隧道衬砌裂缝位置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3 下穿隧道衬砌裂缝位置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34-38页 |
3.3.4 上跨隧道衬砌裂缝深度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38-42页 |
3.3.5 下穿隧道衬砌裂缝深度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立体交叉隧道的整体安全性评估 | 第48-68页 |
4.1 基本理论 | 第48页 |
4.2 无损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估 | 第48-50页 |
4.2.1 上跨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估 | 第49页 |
4.2.2 下穿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估 | 第49-50页 |
4.3 裂缝位置对整体安全性影响 | 第50-57页 |
4.3.1 上跨隧道衬砌裂缝位置对整体安全性影响 | 第50-54页 |
4.3.2 下穿隧道衬砌裂缝位置对整体安全性影响 | 第54-57页 |
4.4 裂缝扩展深度对整体安全性影响 | 第57-66页 |
4.4.1 上跨隧道衬砌裂缝扩展深度对整体安全性影响 | 第57-61页 |
4.4.2 下穿隧道衬砌裂缝扩展深度对整体安全性影响 | 第61-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含衬砌裂缝立体交叉隧道抗震研究 | 第68-76页 |
5.1 二衬裂缝对隧道安全性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 第68-69页 |
5.1.1 二衬裂缝对隧道安全性的影响 | 第68页 |
5.1.2 衬砌裂缝问题的解决办法 | 第68-69页 |
5.2 地震对隧道安全性的影响及抗震方法 | 第69-70页 |
5.2.1 地震对隧道安全性的影响 | 第69页 |
5.2.2 地震造成的隧道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 | 第69-70页 |
5.3 含衬砌裂缝立体交叉隧道抗震措施研究 | 第70-74页 |
5.3.1 地震荷载作用下立体交叉隧道衬砌裂缝处理措施 | 第70-71页 |
5.3.2 上述提高整体安全性方案的安全性评估 | 第71-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