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重载列车与八七型铁路应急抢修钢梁耦合振动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应急抢修钢梁概述第9-10页
    1.2 车桥耦合振动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选题意义第14-15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桥梁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第17-33页
    2.1 桥梁结构动力学方程第17-19页
    2.2 工程背景第19-22页
        2.2.1 组成结构第19页
        2.2.2 设计主要参数第19-21页
        2.2.3 桥梁结构简图第21-22页
    2.3 有限元模型第22-24页
    2.4 自振特性分析第24-31页
        2.4.1 五种不同跨度八七型梁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第25-31页
        2.4.2 计算结果分析第31页
    2.5 桥梁自振频率评定第31-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及仿真模型第33-55页
    3.1 UM软件简介第33-35页
    3.2 车辆模型的建立第35-40页
        3.2.1 系统定义四要素第35-36页
        3.2.2 车辆动力学参数第36页
        3.2.3 车辆模型的建立第36-40页
    3.3 轮轨关系第40-45页
        3.3.1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第40-42页
        3.3.2 轮轨法向力计算第42页
        3.3.3 轮轨蠕滑力计算第42-45页
    3.4 系统激励源第45-50页
        3.4.1 轨道几何不平顺第46页
        3.4.2 轨道不平顺的功率谱统计第46-50页
    3.5 车辆运行稳定性分析第50-51页
    3.6 ANSYS与UM软件联合仿真第51-54页
    3.7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车桥耦合动力性能评价标准第55-62页
    4.1 列车运行安全性与振动性能评价标准第55-58页
        4.1.1 列车运行安全性第55-57页
        4.1.2 列车运行振动性能第57-58页
    4.2 桥梁结构动力性能评价标准第58-60页
        4.2.1 桥梁竖向挠度第58页
        4.2.2 桥梁横向振幅第58-60页
        4.2.3 桥梁振动加速度第60页
    4.3 本章车桥振动动力性能评价标准的选取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车桥耦合系统桥梁动力响应分析第62-82页
    5.1 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62-74页
        5.1.1 64 m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62-64页
        5.1.2 72 m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64-67页
        5.1.3 80 m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67-69页
        5.1.4 88 m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69-72页
        5.1.5 96 m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72-74页
    5.2 桥梁跨度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第74-76页
    5.3 运行车速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第76-78页
    5.4 轨道不平顺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第78-79页
    5.5 货车编组形式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第79-80页
    5.6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车桥耦合系统车辆动力响应分析第82-97页
    6.1 重载列车通过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82-91页
        6.1.1 重载列车通过64m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82-84页
        6.1.2 重载列车通过72m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84-85页
        6.1.3 重载列车通过80m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85-87页
        6.1.4 重载列车通过88m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87-89页
        6.1.5 重载列车通过96m八七型梁动力响应计算结果第89-91页
    6.2 桥梁跨度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第91-92页
    6.3 运行车速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第92-93页
    6.4 轨道不平顺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第93-94页
    6.5 货车编组形式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第94-96页
    6.6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7.1 结论第97-98页
    7.2 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信息化条件的石家庄市公共停车规划问题研究
下一篇:地震荷载下立体交叉隧道的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