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桥址风场数值模拟与桥梁风致响应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 | 第15-25页 |
2.1 平均风 | 第16-18页 |
2.1.1 两个基本假设 | 第16页 |
2.1.2 基本风速 | 第16-18页 |
2.1.3 风向与风攻角 | 第18页 |
2.2 脉动风 | 第18-19页 |
2.2.1 阵风系数与阵风因子 | 第18页 |
2.2.2 湍流强度 | 第18-19页 |
2.3 CFD数值模拟理论 | 第19-21页 |
2.3.1 有限体积法 | 第19-20页 |
2.3.2 湍流模型 | 第20-21页 |
2.3.3 计算流体力学的求解过程 | 第21页 |
2.4 桥梁风致响应理论 | 第21-24页 |
2.4.1 抖振理论 | 第21-22页 |
2.4.2 风对桥梁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有限元建模 | 第25-37页 |
3.1 地形曲面生成 | 第25-27页 |
3.1.1 Globalmapper处理地形 | 第25-26页 |
3.1.2 Imageware逆向生成曲面 | 第26-27页 |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27-33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3.2.2 Gambit简介 | 第28-29页 |
3.2.3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3.2.4 构造计算域 | 第30-31页 |
3.2.5 网格划分 | 第31-32页 |
3.2.6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2-33页 |
3.3 现场实测 | 第33-36页 |
3.3.1 风测仪器 | 第33-34页 |
3.3.2 实测方案 | 第34-35页 |
3.3.3 实测结果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数值模型确定与分析 | 第37-59页 |
4.1 数值模型修正 | 第37-41页 |
4.1.1 顺风向计算域变化对风速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2 横风向计算域变化对风速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3 高度方向计算域变化对风速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4 摩擦系数?的取值 | 第40-41页 |
4.2 施工期峡谷风计算与分析 | 第41-53页 |
4.2.1 计算条件 | 第41页 |
4.2.2 1 | 第41-45页 |
4.2.3 5 | 第45-49页 |
4.2.4 最大悬臂状态桥址地形风计算 | 第49-53页 |
4.3 风荷载分布 | 第53-56页 |
4.4 静力三分力系数 | 第56-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有限元模型与风致响应分析 | 第59-73页 |
5.1 风压时程的获取 | 第59-60页 |
5.1.1 测点布设 | 第59页 |
5.1.2 风压时程曲线的获得与修正 | 第59-60页 |
5.2 Midas建模 | 第60-63页 |
5.2.1 MidasCivil建主梁模型 | 第60-61页 |
5.2.2 加载计算 | 第61-63页 |
5.3 动力特性分析 | 第63-65页 |
5.4 静力风荷载分析 | 第65-67页 |
5.5 动力风荷载时域分析 | 第67-72页 |
5.5.1 抖振时程结果 | 第67-71页 |
5.5.2 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