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褐飞虱的为害及防治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1.1 褐飞虱的为害 | 第13-14页 |
1.1.2 褐飞虱的防治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1.3 褐飞虱与水稻的互作 | 第15-16页 |
1.2 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昆虫RNAi技术及其应用 | 第19-22页 |
1.3.1 RNAi概述 | 第19-20页 |
1.3.2 miRNA与siRNA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第20-21页 |
1.3.3 RNAi技术在昆虫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启动子克隆以及转基因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23-37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 第23-24页 |
2.1.1 供试昆虫 | 第23页 |
2.1.2 实验菌株 | 第23页 |
2.1.3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2.1.4. 质粒载体 | 第23页 |
2.1.5 主要酶类及试剂盒 | 第23页 |
2.1.6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24-33页 |
2.2.1 CTAB法抽提小样水稻DNA | 第24-25页 |
2.2.2 启动子的克隆 | 第25-28页 |
2.2.2.1 引物设计 | 第25页 |
2.2.2.2 PCR扩增Glub-4、 RSsl启动子 | 第25-26页 |
2.2.2.3 电泳检测、回收目的DNA、克隆、转化及鉴定 | 第26-28页 |
2.2.3 RNAi序列的设计 | 第28-30页 |
2.2.4 过渡质粒的构建 | 第30-32页 |
2.2.5 干扰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33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2.3.1 CTAB法抽提水稻小样DNA | 第33页 |
2.3.2 Glub-4、RSsl启动子的克隆 | 第33-34页 |
2.3.3 Glub-4、RSsl启动子重组克隆的鉴定 | 第34-35页 |
2.3.4 PCR扩增的干扰小片段 | 第35页 |
2.3.5 最终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7页 |
第3章 水稻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37-52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7-39页 |
3.1.1 水稻材料及菌株 | 第37页 |
3.1.2 实验所用溶液、培养基 | 第37-39页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9-47页 |
3.2.1 农杆菌介导的MH63的遗传转化 | 第39-40页 |
3.2.2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40-41页 |
3.2.3 转基因水稻MH63中RNAi小分子的检测 | 第41-44页 |
3.2.3.1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3.2.3.2 探针制备和探针标记 | 第42-43页 |
3.2.3.3 转基因植株的Northern杂交检测 | 第43-44页 |
3.2.4 原位杂交检测RNAi分子在韧皮部的特异性表达 | 第44-47页 |
3.2.4.1 RNA探针的制备 | 第44-45页 |
3.2.4.2 石蜡切片RNA原位杂交 | 第45-4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3.3.1 转基因植株干扰载体的鉴定 | 第47-48页 |
3.3.2 提取的转基因水稻RNA | 第48页 |
3.3.3 转基因水稻Northern blot分析 | 第48-49页 |
3.3.4 原位杂交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3.3.5 对删除酶基因效果的检测 | 第50-52页 |
第4章 RNAi分子对褐飞虱目标基因沉默效果的检测 | 第52-62页 |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4.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2页 |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2-56页 |
4.2.1 Northern杂交检测褐飞虱体内NQO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52-53页 |
4.2.1.1 转基因水稻植株喂食褐飞虱 | 第52页 |
4.2.1.2 褐飞虱总RNA的提取 | 第52-53页 |
4.2.1.3 Northern blot杂交检测褐飞虱体内NQO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53页 |
4.2.2 取食转基因水稻后褐飞虱的相对生长率、蜜露量、和死亡率 | 第53-54页 |
4.2.3 测定转基因水稻的耐虫指数和抗生指数 | 第54-56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4.3.1 褐飞虱总RNA的提取 | 第56页 |
4.3.2 取食转基因水稻24h后Northern blot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3.3 取食转基因水稻6、12、24、36、48、60 (h)的Northern blot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3.4 取食转基因水稻后褐飞虱的相对生长率、蜜露量、和死亡率 | 第58-59页 |
4.3.5 相对生长率和蜜露量测定 | 第59页 |
4.3.6 水稻苗期对褐飞虱的耐虫性 | 第59-60页 |
4.3.7 水稻成株期对褐飞虱的耐虫性 | 第60-61页 |
4.3.8 转基因水稻的稻米淀粉含量 | 第61-62页 |
第5章 讨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