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来源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2.1 乡村旅游 | 第14页 |
1.2.2 山地传统村落 | 第14-15页 |
1.2.3 空间再生 | 第15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21-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2 研究创新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淄川太河镇地区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的普遍特征 | 第22-31页 |
2.1 太河镇传统村落现状概况 | 第22-26页 |
2.1.1 区位条件 | 第22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2-24页 |
2.1.3 社会经济 | 第24-25页 |
2.1.4 旅游发展 | 第25-26页 |
2.2 太河镇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分析 | 第26-30页 |
2.2.1 村落选址与村域环境 | 第26页 |
2.2.2 村落布局模式特征 | 第26-28页 |
2.2.3 传统街巷形态与风貌 | 第28-29页 |
2.2.4 传统建筑院落形制 | 第29页 |
2.2.5 村落重要节点空间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旅游发展对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的影响分析 | 第31-34页 |
3.1 旅游发展影响下山地传统村落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1-32页 |
3.1.1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不足 | 第31页 |
3.1.2 传统地域文化逐渐解体 | 第31页 |
3.1.3 本土劳动资源严重流失 | 第31-32页 |
3.1.4 设施功能布局有待优化 | 第32页 |
3.2 旅游背景下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再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3.2.1 文化因素对空间再生的影响 | 第32页 |
3.2.2 经济因素对空间再生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社会因素对空间再生的影响 | 第33页 |
3.2.4 空间因素对空间再生的影响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旅游发展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再生的基本策略 | 第34-48页 |
4.1 旅游文化景观的保护 | 第35-37页 |
4.1.1 保护要素 | 第35-36页 |
4.1.2 保护原则 | 第36-37页 |
4.1.3 保护区划 | 第37页 |
4.2 旅游周期规律的遵循 | 第37-38页 |
4.2.1 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 | 第37-38页 |
4.2.2 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特征 | 第38页 |
4.3 旅游空间格局的演进 | 第38-40页 |
4.3.1 旅游行为模式类型 | 第38-39页 |
4.3.2 旅游空间格局演进 | 第39-40页 |
4.4 旅游空间发展结构的构建 | 第40-42页 |
4.4.1 旅游空间的要素构成 | 第40页 |
4.4.2 旅游空间的发展模式 | 第40-42页 |
4.5 旅游产品系列的打造 | 第42-43页 |
4.5.1 旅游产品的类型层次 | 第42页 |
4.5.2 旅游产品的时间组织 | 第42页 |
4.5.3 旅游产品的空间组织 | 第42-43页 |
4.6 旅游服务设施的提升 | 第43-44页 |
4.6.1 旅游服务设施功能完善 | 第43-44页 |
4.6.2 旅游服务设施分级布局 | 第44页 |
4.6.3 构建旅游服务网络体系 | 第44页 |
4.7 旅游开发模式的完善 | 第44-47页 |
4.7.1 政府层面 | 第46页 |
4.7.2 企业层面 | 第46页 |
4.7.3 村民层面 | 第46页 |
4.7.4 游客层面 | 第46-4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梦泉村村落发展现状及空间再生面临的问题 | 第48-63页 |
5.1 村落总体发展概况 | 第48-50页 |
5.1.1 区位及自然条件概况 | 第48-49页 |
5.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49-50页 |
5.1.3 历史沿革 | 第50页 |
5.2 村落旅游发展特征分析 | 第50-54页 |
5.2.1 旅游资源条件及发展概况 | 第50-51页 |
5.2.2 旅游客源地分布及客流量 | 第51-52页 |
5.2.3 村落旅游活动类型 | 第52-53页 |
5.2.4 村落旅游经营模式 | 第53-54页 |
5.3 村落空间发展特征分析 | 第54-58页 |
5.3.1 村域环境与村落选址 | 第54-55页 |
5.3.2 村落整体风貌特色 | 第55页 |
5.3.3 空间形态与肌理 | 第55-57页 |
5.3.4 建筑分布特征 | 第57-58页 |
5.3.5 建筑单体特征 | 第58页 |
5.4 村落空间现状存在问题 | 第58-62页 |
5.4.1 外部交通 | 第58-59页 |
5.4.2 农业生态景观 | 第59页 |
5.4.3 道路街巷 | 第59-60页 |
5.4.4 公服设施 | 第60-61页 |
5.4.5 公共空间 | 第61-62页 |
5.4.6 基础设施 | 第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梦泉村村落空间再生的策略研究 | 第63-94页 |
6.1 村落空间再生的总体策略 | 第63-73页 |
6.1.1 遵循旅游生命周期规律 | 第63-65页 |
6.1.2 推进旅游空间格局演进 | 第65-68页 |
6.1.3 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 第68-71页 |
6.1.4 加强旅游文化资源保护 | 第71-73页 |
6.2 村落空间再生的规划研究 | 第73-89页 |
6.2.1 调整空间格局,营造特色旅游空间 | 第73-76页 |
6.2.2 完善设施配套,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 第76-78页 |
6.2.3 整治古村环境,改善旅游环境品质 | 第78-82页 |
6.2.4 优化空间序列,构建空间场所层次 | 第82-86页 |
6.2.5 整合周边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 第86-89页 |
6.3 村落空间再生的保障管理机制 | 第89-93页 |
6.3.1 优化创新村落旅游开发模式 | 第89-90页 |
6.3.2 整合旅游公司与合作社职能 | 第90-91页 |
6.3.3 提升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 第91页 |
6.3.4 结合实际需求制定建设项目 | 第91-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4-95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附录1 传统村落调研表 | 第99-104页 |
附录2 图片及表格目录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