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百粒重主效QTL qHKW3的精细定位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语表第10-11页
1 前言第11-25页
    1.1 产量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第11页
    1.2 玉米粒重与产量的关系第11-12页
    1.3 数量性状研究方法的演化第12-15页
        1.3.1 QTL定位方法第12-13页
        1.3.2 遗传群体第13-14页
        1.3.3 CSSL群体的广泛应用第14-15页
    1.4 玉米粒重相关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1.5 拟南芥中影响粒重的基因研究进展第18-19页
    1.6 水稻中粒重或粒型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19-21页
    1.7 玉米中粒重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1-24页
        1.7.1 同源克隆法鉴定玉米粒重基因第21-22页
        1.7.2 籽粒突变体克隆玉米粒重基因第22-24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2.1 试验材料及来源第25-26页
    2.2 技术路线第26页
    2.3 亲本表型观察第26-27页
        2.3.1 Ye478和H15-6-2籽粒取样第26页
        2.3.2 石蜡切片第26-27页
        2.3.3 灌浆速率调查第27页
    2.4 遗传分析第27-29页
        2.4.1 田间试验第27页
        2.4.2 表型考察第27-28页
        2.4.3 基因型鉴定第28页
        2.4.4 多态性SSR标记筛选及标记开发第28-29页
        2.4.5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第29页
        2.4.6 遗传图谱的构建和QTL的分析第29页
        2.4.7 QTL的命名第29页
    2.5 转录组测序样本收集及测序分析第29-30页
3 结果分析第30-52页
    3.1 代换系H15-6-2与受体Ye478表型性状分析第30-34页
        3.1.1 代换系H15-6-2与受体Ye478农艺性状调查分析第30-31页
        3.1.2 Ye478和H15-6-2授粉后籽粒粒长和粒宽动态发育比较第31-32页
        3.1.3 Ye478和H15-6-2授粉后籽粒发育进程比较第32-34页
    3.2 亲本间全基因组多态性分析第34-35页
    3.3 H15-6-2导入片段分析第35-36页
    3.4 百粒重QTL初定位第36-42页
        3.4.1 定位群体表型统计和方差分析第36-37页
        3.4.2 单标记分析第37-39页
        3.4.3 目标区段标记加密第39-40页
        3.4.4新开发标记单标记分析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qHKW3第40-42页
    3.5 qHKW3的精细定位第42-46页
        3.5.1 交换单株筛选及表型数据统计分析第42页
        3.5.2 重组单株单标记分析第42-43页
        3.5.3 纯系百粒重表型数据统计分析第43-44页
        3.5.4 纯系重定位验证qHKW3第44-46页
    3.6 Ye478和H15-6-2籽粒授粉后11天转录组测序第46-52页
        3.6.1 籽粒取样与RNA质量检测第46页
        3.6.2 测序数据深度统计和比对分析第46-47页
        3.6.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第47-49页
        3.6.4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第49-51页
        3.6.5 差异基因功能位点分析第51-52页
4 讨论第52-55页
    4.1 QTL qHKW3为控制玉米百粒重的新的主效位点第52-53页
    4.2 qHKW3的候选基因预测第53-54页
    4.3 实验总结及后续研究计划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5页
附录第65-71页
    附录Ⅰ 石蜡切片第65页
    附录Ⅱ DNA高通量提取方法第65-66页
    附录Ⅲ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步骤第66-68页
    附录Ⅳ 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8-69页
    附录Ⅴ RNA的提取第69-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含油量主效QTL qOilA5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鉴定
下一篇:小麦337S光温敏不育系不育相关基因的遗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