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新型HDACIs和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26页
    1.1 前言第20-21页
    1.2 HDACIs的研究概况第21-23页
        1.2.1 HDAC的功能第21页
        1.2.2 HDACI的结构特征及抗癌机制第21-23页
    1.3 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第23-25页
        1.3.1 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第23-24页
        1.3.2 SFE和SFA的结构特征及抗癌机制第24-25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HDACIs抗癌药的结构设计与合成路线第26-36页
    2.1 羟肟酸类抗癌药的结构设计及合成路线第26-29页
        2.1.1 羟肟酸类抗癌药的结构设计第26-28页
        2.1.2 羟肟酸类抗癌药的合成路线第28-29页
    2.2 邻苯二胺类抗癌药的结构设计及合成路线第29-32页
        2.2.1 邻苯二胺类抗癌药的结构设计第29-30页
        2.2.2 邻苯二胺类抗癌药的合成路线第30-32页
    2.3 酰胺类抗癌药的结构设计及合成路线第32-34页
        2.3.1 酰胺类抗癌药的结构设计第32-33页
        2.3.2 酰胺类抗癌药的合成路线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抗癌药的结构设计与合成路线第36-42页
    3.1 SFE衍生物的结构设计及合成路线第36-39页
        3.1.1 SFE衍生物的结构设计第36-38页
        3.1.2 SFE衍生物的合成路线第38-39页
    3.2 SFA衍生物的结构设计及合成路线第39-41页
        3.2.1 SFA衍生物的结构设计第39-41页
        3.2.2 SFA衍生物的合成路线第41页
    3.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化合物的抗癌活性筛选第42-52页
    4.1 实验原理第42页
    4.2 实验材料第42页
    4.3 实验方法第42-43页
    4.4 实验结果第43-50页
        4.4.1 羟肟酸类抗癌药的癌细胞抑制率的筛选结果第43-44页
        4.4.2 邻苯二胺类抗癌药的癌细胞抑制率筛选结果第44-45页
        4.4.3 酰胺类抗癌药的癌细胞抑制率的筛选结果第45-46页
        4.4.4 莱菔素衍生物的癌细胞的抑制率筛选结果第46-48页
        4.4.5 莱菔硫烷衍生物的癌细胞的抑制率筛选结果第48-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第52-72页
    5.1 莱菔素衍生物的合成第52-62页
        5.1.1 R101的合成第52页
        5.1.2 R102的合成第52-53页
        5.1.3 R103的合成第53页
        5.1.4 R104的合成第53-54页
        5.1.5 R105的合成第54页
        5.1.6 R106的合成第54-55页
        5.1.7 R107的合成第55页
        5.1.8 R108的合成第55页
        5.1.9 R109的合成第55-56页
        5.1.10 R110的合成第56页
        5.1.11 R111的合成第56-57页
        5.1.12 R112的合成第57页
        5.1.13 R113的合成第57-58页
        5.1.14 R114的合成第58页
        5.1.15 R115的合成第58页
        5.1.16 R116的合成第58-59页
        5.1.17 R117的合成第59页
        5.1.18 R118的合成第59-60页
        5.1.19 R119的合成第60页
        5.1.20 R120的合成第60-61页
        5.1.21 R121的合成第61页
        5.1.22 R122的合成第61-62页
    5.2 莱菔硫烷衍生物的合成第62-71页
        5.2.1 W101的合成第62页
        5.2.2 W102的合成第62页
        5.2.3 W103的合成第62-63页
        5.2.4 W104的合成第63页
        5.2.5 W105的合成第63-64页
        5.2.6 W106的合成第64页
        5.2.7 W107的合成第64-65页
        5.2.8 W108的合成第65页
        5.2.9 W109的合成第65页
        5.2.10 W110的合成第65-66页
        5.2.11 W111的合成第66页
        5.2.12 W112的合成第66-67页
        5.2.13 W113的合成第67页
        5.2.14 W114的合成第67页
        5.2.15 W115的合成第67-68页
        5.2.16 W116的合成第68页
        5.2.17 W117的合成第68-69页
        5.2.18 W118的合成第69页
        5.2.19 W119的合成第69-70页
        5.2.20 W120的合成第70页
        5.2.21 W121的合成第70页
        5.2.22 W122的合成第70-71页
    5.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抗癌药的抗癌活性评价第72-90页
    6.1 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活性评价研究第72-74页
        6.1.1 实验原理第72页
        6.1.2 实验材料第72页
        6.1.3 实验方法第72-73页
        6.1.4 莱菔素衍生物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活性评价结果第73页
        6.1.5 莱菔硫烷衍生物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活性评价结果第73-74页
    6.2 单克隆实验第74-76页
        6.2.1 实验原理第74页
        6.2.2 实验材料第74-75页
        6.2.3 实验方法第75页
        6.2.4 莱菔素衍生物的单克隆实验结果第75-76页
        6.2.5 莱菔硫烷衍生物对单克隆实验结果第76页
    6.3 阻滞肿瘤细胞周期实验第76-79页
        6.3.1 实验原理第76-77页
        6.3.2 实验材料第77页
        6.3.3 实验方法第77-78页
        6.3.4 莱菔素衍生物阻滞癌细胞周期的实验结果第78页
        6.3.5 莱菔硫烷衍生物阻滞癌细胞周期的实验结果第78-79页
    6.4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验第79-82页
        6.4.1 实验原理第79-80页
        6.4.2 实验材料第80页
        6.4.3 实验方法第80页
        6.4.4 莱菔素衍生物诱导癌细胞凋亡实验结果第80-81页
        6.4.5 莱菔硫烷衍生物诱导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结果第81-82页
    6.5 化合物R114在ICR小鼠体内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第82-87页
        6.5.1 实验目的第82-83页
        6.5.2 处方配制第83页
        6.5.3 实验方案第83-84页
        6.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4-87页
    6.6 本章小结第87-90页
第七章 总结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8页
附录第98-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6-148页
作者与导师简介第148-149页
附件第149-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发泡剂在发泡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P123/SDS/CS三元模板剂合成介孔分子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