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交通煤矿地表沉陷规律及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国外开采沉陷及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2 国内开采沉陷及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开采沉陷及生态修复理论 | 第18-28页 |
| 2.1 开采沉陷理论 | 第18-22页 |
| 2.1.1 沉陷机理 | 第18页 |
| 2.1.2 地表移动变形类型 | 第18-19页 |
| 2.1.3 岩体及地表移动变形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 2.1.4 “三带”分布 | 第20-21页 |
| 2.1.5 地表移动变形的形成过程 | 第21-22页 |
| 2.2 FLAC3D理论 | 第22-26页 |
| 2.2.1 FLAC3D简介 | 第22-24页 |
| 2.2.2 FLAC3D特点 | 第24-25页 |
| 2.2.3 FLAC3D应用范围 | 第25-26页 |
| 2.3 概率积分法 | 第26页 |
| 2.4 生态修复理论 | 第26-28页 |
| 3 地表移动实测规律研究 | 第28-43页 |
| 3.1 鹤岗市交通煤矿概况 | 第28-30页 |
| 3.1.1 矿区地理位置 | 第28页 |
| 3.1.2 工程地质 | 第28-29页 |
| 3.1.3 开采工作面概况 | 第29-30页 |
| 3.2 地表移动观测及地表移动规律分析 | 第30-36页 |
| 3.2.1 观测站设置 | 第30-31页 |
| 3.2.2 工作面地表移动实测规律 | 第31-36页 |
| 3.3 地表移动参数求取 | 第36页 |
| 3.4 地表沉陷预测参数求解 | 第36-42页 |
| 3.4.1 特征点法求解预测参数 | 第36-38页 |
| 3.4.2 概率积分法参数求解 | 第38-4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4 基于数值模拟的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 第43-53页 |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 4.1.1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43页 |
| 4.1.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43-44页 |
| 4.1.3 数值模拟模型 | 第44-45页 |
| 4.2 采动过程模拟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 4.3 数值模拟、概率积分法与实测值对比 | 第50-5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5 概率积分法地表变形预测模型修正 | 第53-58页 |
| 5.1 地表下沉预测模型修正 | 第53-55页 |
| 5.2 水平移动预测模型修正 | 第55-57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6 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 第58-61页 |
| 6.1 沉陷区生态现状 | 第58-59页 |
| 6.2 沉陷影响区生态修复措施 | 第59-60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7.1 结论 | 第61-62页 |
| 7.2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作者简历 | 第67-6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