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前言 | 第10-12页 |
1.1.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及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1.2 锤击法沉桩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竖向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挤土效应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土塞效应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PHC管桩的挤土效应与土塞效应 | 第17-29页 |
2.1 PHC管桩的挤土效应 | 第17-23页 |
2.1.1 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2.1.2 计算实例 | 第22-23页 |
2.3 PHC管桩的土塞效应 | 第23-28页 |
2.3.1 楔形作用形成土塞的机理 | 第23-25页 |
2.3.2 土塞的发展和破坏 | 第25页 |
2.3.3 土塞形成闭塞效应的计算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锤击PHC管桩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第29-46页 |
3.1 室内模型试验的原理 | 第29-31页 |
3.1.1 模型试验相似律 | 第29-31页 |
3.1.2 模型试验的目的 | 第31页 |
3.2 模型试验尺度的选取 | 第31-33页 |
3.2.1 模型桩的设计 | 第31-32页 |
3.2.2 模型箱的设计 | 第32-33页 |
3.3 桩身应变监测系统和桩周土体监测系统的介绍及布置 | 第33-37页 |
3.3.1 桩身应变监测系统 | 第34页 |
3.3.2 桩周土体监测系统 | 第34-37页 |
3.4 室内模型试验的过程 | 第37-45页 |
3.4.1 模型试验填土 | 第37-39页 |
3.4.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第39-41页 |
3.4.3 模型试验过程 | 第41-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72页 |
4.1 锤击效应及土塞效应分析 | 第46-50页 |
4.1.1 模型试验锤击效应 | 第46-47页 |
4.1.2 模型试验土塞效应 | 第47-50页 |
4.2 开口型、带桩靴两种模型桩锤击沉桩时的桩身应变分析 | 第50-66页 |
4.2.1 开口型模型桩锤击沉桩时的桩身应变变化规律 | 第50-57页 |
4.2.2 带桩靴模型桩锤击沉桩时的桩身应变变化规律 | 第57-65页 |
4.2.3 两种模型桩锤击沉桩时的桩身应变变化规律对比分析 | 第65页 |
4.2.4 休止时模型桩应变状态 | 第65-66页 |
4.3 开口型模型桩锤击沉桩时的孔隙水压力分析 | 第66-68页 |
4.4 开口型模型桩锤击沉桩时的土压力分析 | 第68-69页 |
4.5 开口模型桩锤击沉桩时的土体加速度分析 | 第69-70页 |
4.6 带桩靴模型桩锤击沉桩时的土体孔压、土压及加速度分析 | 第7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