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20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18页 |
四、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明清之际艺术语境中的龚贤 | 第20-31页 |
第一节 董其昌的影响 | 第21-26页 |
一、近师华亭 | 第21-24页 |
二、“逸”与“工”的抉择 | 第24-26页 |
第二节 龚贤的“辟世必隐” | 第26-31页 |
第二章 龚贤的绘画观念与画面结构 | 第31-55页 |
第一节 平面的浑融视像——对董源《潇湘图》的艺术转换 | 第33-39页 |
第二节 是画而非图——龚贤的观念转换 | 第39-47页 |
第三节 从《寒林寻古》轴看龚贤画面结构的特质 | 第47-55页 |
一、相似的山门 | 第48-50页 |
二、阴阳、黑白——对龚贤敏感于光和画面结构的再认识 | 第50-55页 |
第三章 龚贤山水话题的形式内化 | 第55-85页 |
第一节 《摄山栖霞图》引起的思考 | 第55-63页 |
一、《摄山栖霞图》卷 | 第55-58页 |
二、移情:形式发生的源 | 第58-60页 |
三、白龙藏影的形式:从直觉到形式的成就过程 | 第60-63页 |
第二节 “两峰中劈与天开”——讨论龚贤的一幅小册页 | 第63-67页 |
一、画黄山与否 | 第63-65页 |
二、心师造化 | 第65-67页 |
第三节 “千岩万壑”的话题 | 第67-80页 |
一、问题的导出 | 第67-68页 |
二、“千岩万壑”之话题 | 第68-76页 |
三、不随时趋的丘壑观 | 第76-80页 |
第四节 龚贤寒林、荒柳母题中的形式特质 | 第80-85页 |
一、前人画柳的探索 | 第80-82页 |
二、龚贤的荒柳 | 第82-83页 |
三、龚贤画柳的启发意义 | 第83-85页 |
第四章 龚贤山水画图式结构的探索 | 第85-113页 |
第一节 平行勾斫的形式——始于董其昌启示的形式转换 | 第85-89页 |
第二节 形式的重复之美——“工笔米家山”的意象转换 | 第89-97页 |
第三节 “积健为雄”的观念落实——形式演进和图式创建 | 第97-113页 |
一、整一的团块性结构 | 第97-102页 |
二、边的明确性、完整性与节奏性推演 | 第102-106页 |
三、雄浑之满构图的内美 | 第106-113页 |
结论 | 第113-116页 |
附录:龚贤年表 | 第11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9-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