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一、关于“海派”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12-14页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研究对象、内容与意义 | 第17-20页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的确定 | 第17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三)、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清末民初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时代背景与画风溯源 | 第20-46页 |
第一节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形成的时代氛围与背景 | 第20-31页 |
一、时代背景下画家生存境况的改变 | 第20-23页 |
二、特殊社会与经济背景下的商业化氛围 | 第23-25页 |
三、上海特殊环境下中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 第25-28页 |
四、城市化进程中移民文化与市民阶层的兴起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的画风类别与溯源 | 第31-46页 |
一、以吴门画派唐、仇人物画为传统的改琦、费丹旭派 | 第32-36页 |
(一)、改费派的整体概述 | 第33页 |
(二)、改费派画风溯源之吴门画派唐寅、仇英的传统人物画 | 第33-36页 |
二、以陈洪绶、华喦人物画之风为传统的任派 | 第36-41页 |
(一)、任派的整体概述 | 第36-37页 |
(二)、任派画风溯源之陈洪绶与华喦 | 第37-41页 |
三、通俗之风的上海城隍庙画派 | 第41-45页 |
(一)、上海城隍庙画派的概述 | 第42-43页 |
(二)、上海城隍庙画派画风典范之黄慎传统人物画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二章 、婉约与柔美——延续吴门之风的“改琦、费丹旭派” | 第46-82页 |
第一节 、改琦、费丹旭的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风格特征与异同 | 第46-60页 |
一、改琦、费丹旭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风格特征 | 第46-52页 |
(一)、改琦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风格特征 | 第46-50页 |
(二)、费丹旭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风格特征 | 第50-52页 |
二、改琦与费丹旭传统中国人物画风格特征的联系与差异 | 第52-60页 |
(一)、改琦与费丹旭传统中国人物画风格特征的联系性 | 第53-57页 |
(二)、改琦与费丹旭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风格的差异性 | 第57-60页 |
第二节 、改琦、费丹旭派的画家构成与创作及其延续与发展 | 第60-82页 |
一、改费派的画家构成及骨干画家的艺术实践 | 第60-75页 |
(一)、改费派的画家构成与创作 | 第60-66页 |
(二)、改费派骨干画家的艺术实践 | 第66-75页 |
二、改费派传统中国人物画样式风格的影响与延续 | 第75-82页 |
(一)、对清末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样式的影响 | 第75-78页 |
(二)、改费派在民国初期的延续——月份牌的流行 | 第78-82页 |
第三章 、古拙与新奇——传承陈洪绶、华新罗的“任派” | 第82-123页 |
第一节 、任派之海上三任的艺术实践 | 第82-96页 |
一、海上三任之任熊与任熏的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 | 第82-88页 |
(一)、任熊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 | 第82-86页 |
(二)、任薰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 | 第86-88页 |
二、任伯年传统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及对“二任”的继承与发展 | 第88-95页 |
(一)、任伯年传统中国人物画的艺术实践 | 第88-91页 |
(二)、任伯年与任熊、任熏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联系与差异 | 第91-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二节 、任派画家构成及风格特征 | 第96-123页 |
一、任派的画家构成与创作及骨干画家的艺术实践 | 第96-108页 |
(一)、任派的画家构成与创作 | 第96-101页 |
(二)、任派骨干画家的艺术实践 | 第101-108页 |
二、任派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风格特征与精神内涵 | 第108-121页 |
(一)、任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作品的风格特征 | 第108-114页 |
(二)、任派传统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精神与内涵 | 第114-121页 |
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四章 、通俗与民间——上海城隍庙画派 | 第123-141页 |
第一节 、通俗之风——上海城隍庙画派的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 | 第123-132页 |
一、上海城隍庙画派的开派画家——钱慧安 | 第123-128页 |
(一)、钱慧安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形成 | 第123-125页 |
(二)、钱慧安传统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经历 | 第125-128页 |
二、上海城隍庙画派的画家构成与风格特征 | 第128-132页 |
第二节 、上海城隍庙画派传统人物画风的影响及现代书画结社的兴起 | 第132-141页 |
一、通俗之风的传播——上海城隍庙画派的对外影响 | 第132-135页 |
(一)、钱慧安与天津杨柳青年画 | 第132-134页 |
(二)、通俗之风北上——海派绘画通俗题材的传播与辐射 | 第134-135页 |
二、海派现代书画团体结社的兴起与影响 | 第135-141页 |
(一)、上海城隍庙画派与豫园书画善会 | 第135-137页 |
(二)、海派现代书画团体结社的组成 | 第137-139页 |
(三)、现代书画社团建立的意义 | 第139-141页 |
第五章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风的构成关系及历史地位与流弊 | 第141-172页 |
第一节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三种画风的构成关系 | 第141-158页 |
一、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的联系性 | 第141-150页 |
(一)、三种画风画家群体与师承关系的联系性 | 第141-144页 |
(二)、三种画风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艺术特征的联系性 | 第144-148页 |
(三)、三种画风艺术传播与活动的联系性 | 第148-150页 |
二、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的差异性 | 第150-158页 |
(一)、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艺术特征的差异性 | 第150-154页 |
(二)、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延续与影响的差异性 | 第154-158页 |
第二节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历史地位与流弊 | 第158-172页 |
一、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历史地位 | 第158-166页 |
(一)、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精神中的“雅”与“俗” | 第158-160页 |
(二)、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方式的继承与变通 | 第160-162页 |
(三)、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发展中的现代意识 | 第162-166页 |
二、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流弊 | 第166-172页 |
结语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79页 |
附录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与画家艺术活动年表(1840-1927) | 第179-19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99-200页 |
致谢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