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社会学视域下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研究--以周口市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22页
    一 选题缘由第10-12页
    二 研究综述第12-19页
        (一)关于校园欺凌内涵的研究综述第12-13页
        (二)关于校园欺凌成因的研究综述第13-17页
        (三)关于校园欺凌防治措施的研究综述第17-19页
    三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第19-22页
        (一)研究目的第19页
        (二)研究意义第19-20页
        (三)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2-26页
    一 基本概念第22-23页
    二 理论基础第23-26页
        (一)符号互动论第23页
        (二)抵制理论第23-24页
        (三)语言编码理论第24-25页
        (四)社会标签理论第25-26页
第二章 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调查结果及分析第26-42页
    一 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第26-27页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第27-39页
        (一)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存在年级、性别、成绩差异第27-29页
        (二)初中男生抵制学校规章制度行为高第29-30页
        (三)观看暴力影视游戏频率高的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高第30-31页
        (四)课堂师生交往频率低的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高第31-32页
        (五)教室空间“边缘”位置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高第32-33页
        (六)父母阶层低的初中生抵制学校规章制度行为高第33-34页
        (七)家庭专制教养方式的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高第34-36页
        (八)家庭情感氛围不和谐的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高第36-37页
        (九)父母学历期望低的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高第37-38页
        (十)顺从同辈群体意愿的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高第38-39页
    三 小结第39-42页
第三章 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第42-56页
    一 社会消极因素的渗透第42-44页
        (一)社会无规则现象的感染第42页
        (二)暴力媒体亚文化的侵蚀第42-43页
        (三)负面标签的强化第43-44页
    二 学校场域的遭遇第44-48页
        (一)对学校精致语言编码的不适第44-45页
        (二)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抵制第45-46页
        (三)成绩本位下师生课堂交往的忽视第46-47页
        (四)班级空间位置的限制第47-48页
    三 家庭因素的抑制第48-51页
        (一)家庭文化资本匮乏,缺少知识刺激的氛围第48-49页
        (二)家庭专制教养方式为主,缺乏宽松的养育环境第49-50页
        (三)家庭情感氛围紧张,欠缺合理解决问题的认知第50页
        (四)家庭低水平的期望,降低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第50-51页
    四 同辈群体文化的价值偏离第51-52页
        (一)群体消极亚文化参照性高第51-52页
        (二)受欺凌群体规范约束性强第52页
    五 “自我中心”的社会交往第52-56页
        (一)“以我为主”的人际关系处理第53页
        (二)“义气”情感的人际交往第53-54页
        (三)“病态”自尊感的满足第54页
        (四)抵制“常规束缚”的意愿第54-56页
第四章 防治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措施第56-68页
    一 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第56-58页
        (一)利用公民道德教育,增强社会成员“规则意识”第56-57页
        (二)加强影视网络监管力度,引领媒体亚文化健康发展第57页
        (三)增加社会“包容性”,促进欺凌学生再社会化第57-58页
    二 关注初中生生活世界,促进初中生形成群体认同感第58-61页
        (一)关注初中生语言编码差异,增进初中生与学校文化相容第58页
        (二)引领初中生参与教育管理,形成“主人翁”意识第58-59页
        (三)提高课堂交往频率,增加初中生的归属感第59-60页
        (四)采取“流动式”空间位置编排,提高师生、生生熟悉度第60页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初中生规则意识第60-61页
    三 提升家庭教化功能,促进初中生的社会化发展第61-63页
        (一)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第61页
        (二)采用民主教养方式,构建融洽的亲子交往模式第61-62页
        (三)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提供处理人际关系范本第62页
        (四)提升家庭期望水平,增加对初中生的关注度第62-63页
    四 利用校园文化,引导同辈群体亚文化健康发展第63-64页
        (一)抑制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第63页
        (二)把控同辈群体规范的价值导向第63-64页
    五 从“外烁”到自律,引导初中生自我教育第64-68页
        (一)增强“他人意识”,理性处理人际关系第64页
        (二)正确认识“哥们”情谊,培养友好人际交往能力第64-65页
        (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选择正确方式获得尊重第65页
        (四)树立规则意识,规范自身行为第65-68页
结语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附录第76-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词教学研究
下一篇:部编语文教材“教读课”阅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