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引言 | 第12-14页 | 
| 1.1 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 2.1 自我欺骗 | 第14-19页 | 
| 2.1.1 概念和内涵 | 第14-16页 | 
| 2.1.2 自我欺骗的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 2.2 自我欺骗与欺骗 | 第19-22页 | 
| 2.2.1 欺骗的内涵与实验范式 | 第19-20页 | 
| 2.2.2 自我欺骗与欺骗的关系 | 第20-22页 | 
| 2.2.3 诱发自我欺骗和欺骗的关键 | 第22页 | 
| 2.3 认知负荷 | 第22-25页 | 
| 2.3.1 概念与内涵 | 第22-23页 | 
| 2.3.2 自我欺骗与欺骗相关的认知负荷 | 第23页 | 
| 2.3.3 认知负荷的测量方法 | 第23-25页 | 
| 2.3.4 认知负荷任务 | 第25页 | 
| 2.4 记忆 | 第25-29页 | 
| 2.4.1 概念和内涵 | 第25-26页 | 
| 2.4.2 记忆与自我欺骗 | 第26-28页 | 
| 2.4.3 记忆与认知负荷 | 第28-29页 | 
| 3 问题提出 | 第29-32页 | 
| 3.1 问题提出 | 第29-30页 | 
| 3.2 研究假设 | 第30-31页 | 
| 3.3 逻辑关系 | 第31-32页 | 
| 4 实验1 | 第32-39页 | 
| 4.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 4.2 实验假设 | 第32页 | 
| 4.3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 4.3.1 被试 | 第32页 | 
| 4.3.2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 4.3.3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 4.3.4 实验程序 | 第33-34页 | 
| 4.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4页 | 
| 4.4 研究结果 | 第34-36页 | 
| 4.4.1 自我欺骗和欺骗的操作检验 | 第34-35页 | 
| 4.4.2 认知负荷检验 | 第35-36页 | 
| 4.5 讨论 | 第36-39页 | 
| 5 实验2 | 第39-49页 | 
| 5.1 实验目的 | 第39页 | 
| 5.2 实验假设 | 第39页 | 
| 5.3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 5.3.1 被试 | 第39页 | 
| 5.3.2 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 5.3.3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5.3.4 实验程序 | 第41-42页 | 
| 5.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2-43页 | 
| 5.4 研究结果 | 第43-46页 | 
| 5.4.1 第二次记忆测验词语数量 | 第43-44页 | 
| 5.4.2 第二次记忆测验与第一次记忆测验词语数量之差 | 第44-45页 | 
| 5.4.3 认知负荷检验 | 第45-46页 | 
| 5.5 讨论 | 第46-49页 | 
| 6 实验3 | 第49-56页 | 
| 6.1 实验目的 | 第49页 | 
| 6.2 实验假设 | 第49页 | 
| 6.3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 6.3.1 被试 | 第49页 | 
| 6.3.2 实验设计 | 第49页 | 
| 6.3.3 实验任务和材料 | 第49-50页 | 
| 6.3.4 实验程序 | 第50页 | 
| 6.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0-51页 | 
| 6.4 研究结果 | 第51-54页 | 
| 6.4.1 认知负荷任务干扰度的差异检验 | 第51页 | 
| 6.4.2 自我欺骗检验 | 第51-54页 | 
| 6.5 讨论 | 第54-56页 | 
| 7 总讨论 | 第56-60页 | 
| 7.1 自我欺骗相较于欺骗行为节省了认知资源 | 第56页 | 
| 7.2 损耗记忆是自欺节省认知资源的内在机制 | 第56-57页 | 
| 7.3 认知负荷本身促进自欺行为产生 | 第57-58页 | 
| 7.4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 | 第66-76页 | 
| 致谢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