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社会排斥情景下面孔吸引力对助人行为预判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1-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22页
    1.1 面孔吸引力第13-17页
        1.1.1 面孔吸引力的定义第13页
        1.1.2 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第13-15页
        1.1.3 面孔吸引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15-16页
        1.1.4 面孔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第16页
        1.1.5 面孔吸引力的理论解释第16-17页
    1.2 助人行为第17-18页
        1.2.1 助人行为的定义第17-18页
        1.2.2 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第18页
    1.3 社会排斥第18-22页
        1.3.1 社会排斥的定义第18-19页
        1.3.2 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第19页
        1.3.3 社会排斥的理论模型第19-20页
        1.3.4 社会排斥的影响第20-22页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第22-25页
    2.1 问题提出第22-24页
        2.1.1 面孔吸引力对他人预判其助人行为可能性的影响第22-23页
        2.1.2 社会排斥对面孔吸引力判断的影响第23-24页
    2.2 研究意义第24-25页
3 实验研究第25-49页
    3.1 实验一: 社会排斥对面孔吸引力判断的影响第25-33页
        3.1.1 实验目的第25页
        3.1.2 实验假设第25页
        3.1.3 实验设计第25页
        3.1.4 实验被试第25-26页
        3.1.5 实验材料和工具第26-27页
        3.1.6 实验程序第27-28页
        3.1.7 实验结果第28-32页
        3.1.8 讨论第32-33页
    3.2 实验二: 面孔吸引力对他人预判其助人行为可能性的影响第33-38页
        3.2.1 实验目的第33页
        3.2.2 实验假设第33-34页
        3.2.3 实验设计第34页
        3.2.4 实验被试第34页
        3.2.5 实验材料和工具第34-35页
        3.2.6 实验程序第35页
        3.2.7 实验结果第35-37页
        3.2.8 讨论第37-38页
    3.3 实验三:社会排斥情景下不同面孔吸引力个体对他人预判其助人行为可能性的影响第38-49页
        3.3.1 实验目的第38页
        3.3.2 实验假设第38-39页
        3.3.3 实验设计第39页
        3.3.4 实验被试第39页
        3.3.5 实验材料和工具第39-40页
        3.3.6 实验程序第40页
        3.3.7 实验结果第40-46页
        3.3.8 讨论第46-49页
4 总讨论第49-51页
5 结论第51-52页
6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52-53页
    6.1 研究创新第52页
    6.2 研究不足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附录第59-61页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我欺骗减少的认知负荷:非随意性意识记忆损耗的作用
下一篇:内团体贬低的消除:疾病预防措施与厌恶情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