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4页 |
1.1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简介 | 第12-17页 |
1.1.1 毛细管电泳发展概述 | 第12-13页 |
1.1.2 毛细管电泳分离的特点 | 第13页 |
1.1.3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原理 | 第13-14页 |
1.1.4 影响毛细管电泳分离的因素 | 第14页 |
1.1.5 毛细管电泳常见分离模式 | 第14-16页 |
1.1.6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1.7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方式 | 第16-17页 |
1.2 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 | 第17-23页 |
1.2.1 电化学发光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1.2.2 电化学发光的基本类型 | 第18-19页 |
1.2.3 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原理 | 第19-22页 |
1.2.4 电化学发光的特点 | 第22页 |
1.2.5 电化学发光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1.2.6 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23页 |
1.3 基于Ru(bpy)_3~(2+)的CE-ECL联用技术 | 第23-26页 |
1.3.1 Ru(bpy)_3~(2+)发光体系的特点 | 第23-24页 |
1.3.2 Ru(bpy)_3~(2+)的CE-ECL分离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24页 |
1.3.3 Ru(bpy)_3~(2+)的CE-ECL检测模式 | 第24页 |
1.3.4 Ru(bpy)_3~(2+)的CE-ECL检测技术的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1.3.5 Ru(bpy)_3~(2+)的CE-ECL检测技术在心血管药物及生物碱分析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创新点 | 第26-27页 |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1.4.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7页 |
1.5 Ru(bpy)_3~(2+)的CE-ECL检测技术应用展望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44页 |
第2章 超声微透析与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研究盐酸曲美他嗪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44-59页 |
2.1 引言 | 第44-4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2.2.3 超声微透析装置 | 第45-4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2.3.1 Ru(bpy)_3~(2+)和盐酸曲美他嗪的电化学行为 | 第46页 |
2.3.2 检测电位的优化 | 第46-48页 |
2.3.3 检测池缓冲溶液pH值的优化 | 第48页 |
2.3.4 运行磷酸盐缓冲溶液pH值和浓度的优化 | 第48-49页 |
2.3.5 分离电压的优化 | 第49-50页 |
2.3.6 进样电压及进样时间的优化 | 第50页 |
2.3.7 盐酸曲美他嗪的分析特性 | 第50-52页 |
2.4 盐酸曲美他嗪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 | 第52-55页 |
2.4.1 盐酸曲美他嗪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与透析平衡时间 | 第52-53页 |
2.4.2 盐酸曲美他嗪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紫外光谱表征 | 第53-54页 |
2.4.3 盐酸曲美他嗪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位点数与常数测定 | 第54-55页 |
2.5 结论 | 第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第3章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高灵敏测定大鼠血浆中盐酸乌拉地尔及其在大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59-71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59-60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3.2.3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8页 |
3.3.1 Ru(bpy)_3~(2+)和盐酸乌拉地尔的电化学行为 | 第60-61页 |
3.3.2 检测电位的优化 | 第61页 |
3.3.3 检测池溶液浓度的选择与pH值的优化 | 第61-63页 |
3.3.4 运行磷酸盐缓冲溶液pH值和浓度的优化 | 第63页 |
3.3.5 分离电压的优化 | 第63-65页 |
3.3.6 进样电压及进样时间的优化 | 第65页 |
3.3.7 盐酸乌拉地尔的分析特性 | 第65-66页 |
3.3.8 大鼠血浆样品分析 | 第66-67页 |
3.3.9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67-68页 |
3.4 结论 | 第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4章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同步测定大鼠体内盐酸维拉帕米与其代谢产物盐酸去甲维拉帕米的含量及其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71-87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2-73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7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2页 |
4.2.3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72-7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3页 |
4.3.1 盐酸维拉帕米与盐酸去甲维拉帕米的电化学行为 | 第73页 |
4.3.2 分离添加剂的选择 | 第73-74页 |
4.3.3 工作电极电位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4 检测池缓冲溶液浓度和pH值的影响 | 第75页 |
4.3.5 分离缓冲溶液pH值与浓度的影响 | 第75-77页 |
4.3.6 分离电压的优化 | 第77-78页 |
4.3.7 进样电压及进样时间的优化 | 第78-80页 |
4.3.8 盐酸维拉帕米与盐酸去甲维拉帕米的分析特性 | 第80页 |
4.3.9 大鼠血浆样品分析 | 第80-81页 |
4.3.10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81-83页 |
4.4 结论 | 第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第5章 Silica-sol/Nano-ZnO/PVP/Ru(bpy)_3~(2+)修饰玻碳电极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同步测定人血浆中盐酸喹那普利及其代谢产物盐酸喹普利拉 | 第87-103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8-89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88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88页 |
5.2.3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88-89页 |
5.2.4 氧化锌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89页 |
5.2.5 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 第8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9页 |
5.3.1 ZnO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89页 |
5.3.2 修饰剂用量对电化学发光的影响 | 第89-90页 |
5.3.3 Silica-sol/Nano-ZnO/PVP/Ru(bpy)_3~(2+)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90-91页 |
5.3.4 盐酸喹那普利和盐酸喹普利拉电化学行为 | 第91-92页 |
5.3.5 分离添加剂的选择 | 第92-93页 |
5.3.6 工作电极电位的影响 | 第93页 |
5.3.7 检测池溶液pH值和浓度的影响 | 第93-95页 |
5.3.8 分离缓冲溶液pH值与浓度的影响 | 第95-96页 |
5.3.9 分离电压的优化 | 第96页 |
5.3.10 进样电压及进样时间的优化 | 第96-97页 |
5.3.11 盐酸喹那普利与盐酸喹普利拉的分析特性 | 第97-98页 |
5.3.12 人血浆样品分析 | 第98-99页 |
5.4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第6章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同步测定红花石蒜中加兰他敏、石蒜伦碱、高石蒜碱及多花水仙碱 | 第103-119页 |
6.1 引言 | 第103-104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4-105页 |
6.2.1 仪器与试剂 | 第104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104-105页 |
6.2.3 样品处理 | 第10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6页 |
6.3.1 四种生物碱的的Ru(bpy)_3~(2+)电化学发光行为 | 第105-106页 |
6.3.2 标准溶液介质的影响 | 第106页 |
6.3.3 添加剂及其浓度的选择 | 第106-108页 |
6.3.4 运行缓冲溶液pH值及浓度的选择 | 第108-110页 |
6.3.5 工作电极电位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6.3.6 检测池缓冲溶液浓度和pH值的影响 | 第111页 |
6.3.7 分离电压的优化 | 第111-113页 |
6.3.8 进样电压和进样时间的优化 | 第113-114页 |
6.3.9 四种生物碱的分析特性 | 第114-115页 |
6.3.10 样品分析 | 第115-116页 |
6.4 结论 | 第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第7章 超声辅助双水相体系提取结合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同步测定广西药用植物地不容中延胡索乙素、千金藤碱和青藤碱 | 第119-139页 |
7.1 引言 | 第119-120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20-121页 |
7.2.1 仪器与试剂 | 第120页 |
7.2.2 实验方法 | 第120-121页 |
7.2.3 地不容样品的处理 | 第121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34页 |
7.3.1 生物碱的电化学行为 | 第121-122页 |
7.3.2 分离添加剂的选择 | 第122-123页 |
7.3.3 工作电极电位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7.3.4 检测池缓冲溶液浓度与pH值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7.3.5 分离缓冲溶液pH值与浓度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7.3.6 分离电压的优化 | 第126-127页 |
7.3.7 进样电压及进样时间的优化 | 第127-129页 |
7.3.9 超声波辅助双水相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129-133页 |
7.3.10 样品分析 | 第133-134页 |
7.4 结论 | 第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9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