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免疫学论文

基于转录组和蛋白组对通城猪和大白猪人工感染PRRSV的免疫应答差异研究

摘要第12-15页
Abstract第15-18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19-20页
第1章 前言第20-37页
    1.1 研究问题由来第20-21页
    1.2 文献综述第21-36页
        1.2.1 PRRS的流行病学与病理特征第21-22页
        1.2.2 PRRSV的分子特征第22-24页
            1.2.2.1 PRRSV的分子结构第22-24页
            1.2.2.2 PRRSV的靶细胞与受体第24页
        1.2.3 PRRSV免疫学研究进展第24-26页
            1.2.3.1 天然免疫第25页
            1.2.3.2 体液免疫第25-26页
            1.2.3.3 细胞免疫第26页
            1.2.3.4 抗体依赖性增强第26页
        1.2.4 PRRSV免疫应答相关分子和通路研究进展第26-29页
            1.2.4.1 MHC分子第26-27页
            1.2.4.2 吞噬小体第27页
            1.2.4.3 细胞凋亡第27-28页
            1.2.4.4 NF-κB第28-29页
            1.2.4.5 G蛋白第29页
            1.2.4.6 细胞增殖第29页
        1.2.5 睾丸的免疫豁免与天然免疫第29-31页
            1.2.5.1 睾丸免疫豁免第30页
            1.2.5.2 睾丸天然免疫第30-31页
        1.2.6 品种应答差异研究进展第31-32页
        1.2.7 抗PRRS基因研究进展第32-34页
            1.2.7.1 抑制PRRSV受体第32页
            1.2.7.2 增强天然免疫第32-33页
            1.2.7.3 增强细胞免疫第33-34页
            1.2.7.4 促进细胞因子表达第34页
        1.2.8 PRRSV感染的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34-36页
            1.2.8.1 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第34-35页
            1.2.8.2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35-36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6-37页
第2章 通城猪和大白猪感染PRRSV的临床症状及血液指标差异比较第37-52页
    2.1 技术路线第37-38页
    2.2 材料第38页
        2.2.1 试验动物与病毒第38页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38页
    2.3 方法第38-43页
        2.3.1 人工感染试验第38-39页
        2.3.2 血液及血清的采集与分离第39页
        2.3.3 DNA和RNA的提取第39-40页
        2.3.4 RNA反转录第40-41页
        2.3.5 PCR扩增第41页
        2.3.6 血清病毒载量绝对定量检测第41-42页
        2.3.7 血常规指标检测第42页
        2.3.8 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第42-43页
    2.4 结果第43-48页
        2.4.1 临床症状与体温第43-44页
        2.4.2 病理剖检与病理变化第44页
        2.4.3 病毒载量第44-45页
        2.4.4 血常规指标第45-46页
        2.4.5 细胞因子第46-48页
            2.4.5.1 天然免疫细胞因子第46-48页
            2.4.5.2 获得性免疫细胞因子第48页
    2.5 讨论第48-51页
        2.5.1 血常规指标变化第48-49页
        2.5.2 天然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第49-50页
        2.5.3 获得性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第50-51页
    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通城猪和大白猪的肺泡巨噬细胞对PRRSV免疫应答差异比较第52-72页
    3.1 技术路线第52-53页
    3.2 材料第53-54页
        3.2.1 试验材料第53页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53-54页
        3.2.3 数据分析主要软件和在线网站第54页
    3.3 方法第54-59页
        3.3.1 PAMs灌洗第54页
        3.3.2 RNA提取第54-55页
        3.3.3 RNA质量检测第55页
        3.3.4 文库构建与上机测序第55-57页
            3.3.4.1 文库构建第55-56页
            3.3.4.2 文库质检第56页
            3.3.4.3 上机测序第56页
            3.3.4.4 测序质量评估与预处理第56页
            3.3.4.5 数据比对与表达量统计第56-57页
        3.3.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第57页
        3.3.6 RNA反转录第57页
        3.3.7 qRT-PCR第57-58页
        3.3.8 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第58-59页
            3.3.8.1 SDS-PAGE胶制备第58页
            3.3.8.2 蛋白电泳第58页
            3.3.8.3 转膜第58-59页
            3.3.8.4 抗体孵育和显色第59页
            3.3.8.5 数据统计第59页
    3.4 结果第59-66页
        3.4.1 RNA质量检测第59页
        3.4.2 PAMs测序数据过滤与比对第59-61页
        3.4.3 通城猪与大白猪PAMs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61页
        3.4.4 PAMs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第61-64页
            3.4.4.1 通城猪和大白猪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第61-63页
            3.4.4.2 通城猪和大白猪感染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第63-64页
        3.4.5 通城猪和大白猪PAMs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第64-65页
        3.4.6 Western-blot鉴定第65-66页
    3.5 讨论第66-71页
        3.5.1 PAMs感染PRRSV免疫应答第66页
        3.5.2 通城猪PAMs中特有通路第66-68页
        3.5.3 大白猪PAMs中特有通路第68-71页
    小结第71-72页
第4章 通城猪和大白猪感染PRRSV后睾丸组织差异分析第72-89页
    4.1 材料第72页
        4.1.1 试验样品第72页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72页
    4.2 方法第72-74页
        4.2.1 病理切片制备与测定第72-73页
        4.2.2 血清睾酮水平检测第73页
        4.2.3 RNA-Seq测序第73页
        4.2.4 GO和Pathway分析第73页
        4.2.5 qRT-PCR鉴定第73-74页
    4.3 结果第74-85页
        4.3.1 睾丸病毒载量和血清睾酮检测第74页
        4.3.2 通城猪和大白猪睾丸组织切片和血清睾酮水平分析结果第74-76页
            4.3.2.1 曲细精管测定第74-76页
            4.3.2.2 血清睾酮水平测定第76页
        4.3.3 睾丸组织RNA-Seq测序结果第76-84页
            4.3.3.1 RNA质量检测第76页
            4.3.3.2 睾丸组织测序数据过滤与比对第76-78页
            4.3.3.3 睾丸组织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第78页
            4.3.3.4 睾丸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78-81页
            4.3.3.5 睾丸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第81-84页
        4.3.4 睾丸组织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鉴定第84-85页
    4.4 讨论第85-88页
    小结第88-89页
第5章 通城猪和大白猪的外周免疫器官对PRRSV感染的免疫应答差异比较第89-109页
    5.1 技术路线第89-90页
    5.2 材料第90页
        5.2.1 试验材料第90页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90页
    5.3 方法第90页
        5.3.1 病理切片与打分第90页
        5.3.2 RNA-Seq测序第90页
        5.3.3 GO和Pathway分析第90页
        5.3.4 qRT-PCR鉴定第90页
    5.4 结果第90-102页
        5.4.1 腹股沟淋巴结和脾脏组织中病毒载量第90-91页
        5.4.2 腹股沟淋巴结和脾脏病理切片及打分第91-92页
        5.4.3 腹股沟淋巴结和脾脏RNA-Seq测序结果第92-102页
            5.4.3.1 RNA质量检测第92-94页
            5.4.3.2 腹股沟淋巴结和脾脏测序数据过滤与比对第94页
            5.4.3.3 腹股沟淋巴结和脾脏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第94页
            5.4.3.4 腹股沟淋巴结和脾脏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94-97页
            5.4.3.5 腹股沟淋巴结和脾脏差异表达基因GO和Pathway分析第97-101页
            5.4.3.6 腹股沟淋巴结和脾脏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鉴定第101-102页
    5.5 讨论第102-108页
        5.5.1 腹股沟淋巴结的转录水平比较第102-107页
            5.5.1.1 通城猪感染后免疫应答通路第103-105页
            5.5.1.2 大白猪感染后免疫应答通路第105-107页
        5.5.2 脾脏的转录水平比较第107-108页
    小结第108-109页
第6章 腹股沟淋巴结蛋白质组测序分析第109-129页
    6.1 技术路线第109-110页
    6.2 材料第110页
        6.2.1 试验样品第110页
        6.2.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110页
    6.3 方法第110-113页
        6.3.1 蛋白质提取与质量检测第110-111页
        6.3.2 样品准备与上机检测第111-112页
        6.3.3 质谱原始数据处理与蛋白质鉴定第112页
        6.3.4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第112页
        6.3.5 GO和Pathway分析第112-113页
        6.3.6 RNA-Seq与iTRAQ联合分析第113页
    6.4 结果第113-125页
        6.4.1 样品质量及蛋白质鉴定第113-116页
            6.4.1.1 样品总蛋白检测第113页
            6.4.1.2 蛋白质鉴定第113-114页
            6.4.1.3 原始数据基本信息第114-115页
            6.4.1.4 重复性分析第115-116页
        6.4.2 腹股沟淋巴结差异表达蛋白筛选第116-117页
        6.4.3 腹股沟淋巴结差异表达蛋白GO和Pathway分析第117-119页
            6.4.3.1 腹股沟淋巴结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蛋白分析第117-118页
            6.4.3.2 腹股沟淋巴结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蛋白分析第118-119页
        6.4.4 腹股沟淋巴结RNA-Seq与iTRAQ功能关联分析第119-125页
            6.4.4.1 关联差异表达蛋白/基因GO富集第120-121页
            6.4.4.2 关联差异表达蛋白/基因KEGG富集第121-125页
    6.5 讨论第125-128页
    小结第128-129页
第7章 全文总结第129-132页
    7.1 小结第129-130页
    7.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第130-131页
        7.2.1 本研究的特色第130页
        7.2.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30-131页
    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建议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6页
附录第146-165页
个人简历第165-168页
致谢第168-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转录组数据研究两栖动物精卵结合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进化
下一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及其联用技术在心血管药物和生物碱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