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6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0.2.1 沉积微相刻画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0.2.2 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2.3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0.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0.4.1 主要技术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0.4.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2页 |
1.1 构造特征 | 第17-18页 |
1.2 储层特征 | 第18-20页 |
1.2.1 隔层分布特征 | 第19页 |
1.2.2 非均质性描述 | 第19-20页 |
1.3 油藏特征 | 第20-22页 |
1.3.1 油藏类型 | 第20-21页 |
1.3.2 流体性质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2-40页 |
2.1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与对比 | 第22-24页 |
2.2 微相类型及测井相模式 | 第24-29页 |
2.2.1 沉积背景 | 第25-26页 |
2.2.2 取芯井沉积相、亚相、微相类型 | 第26-28页 |
2.2.3 建立测井相模式 | 第28-29页 |
2.3 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 第29-40页 |
2.3.1 确定物源 | 第29-30页 |
2.3.2 单井相分析 | 第30页 |
2.3.3 剖面相分析 | 第30-31页 |
2.3.4 相带平面展布 | 第31-40页 |
第三章 剩余油研究 | 第40-60页 |
3.1 开采状况 | 第40页 |
3.2 油水分布 | 第40-41页 |
3.3 小尺度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 | 第41-57页 |
3.3.1 基于井震结合的沉积单元级精细构造建模 | 第43-49页 |
3.3.2 隔夹层三维表征技术 | 第49-50页 |
3.3.3 沉积相及属性确定性建模 | 第50-52页 |
3.3.4 构造粗化质量检查及属性粗化算法优化 | 第52-53页 |
3.3.5 多尺度数值模拟组合技术研究 | 第53-57页 |
3.4 剩余油控制因素 | 第57页 |
3.5 剩余油类型及分布模式 | 第57-60页 |
3.5.1 河道砂顶部剩余油 | 第58页 |
3.5.2 岩性尖灭区阻挡形成及低渗透带形成的剩余油 | 第58页 |
3.5.3 受注采不完善所形成剩余油分布 | 第58-59页 |
3.5.4 因油层物性差形成的剩余油 | 第59页 |
3.5.5 由于受到层间干扰所形成的剩余油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剩余油挖潜 | 第60-65页 |
4.1 优势渗流通道评价 | 第60-61页 |
4.2 剩余油挖潜措施 | 第61-65页 |
4.2.1 河道边部剩余油挖潜 | 第61页 |
4.2.2 物性差砂体内剩余油挖潜 | 第61-62页 |
4.2.3 河道砂顶部剩余油挖潜 | 第62页 |
4.2.4 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挖潜 | 第62-63页 |
4.2.5 断层局部遮挡剩余油挖潜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