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1.2.1 单频振荡器和VCO的概况 | 第20-24页 |
1.2.2 共时双频振荡器的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1.2.3 共时双频VCO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3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结构安排 | 第30-35页 |
1.3.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30-31页 |
1.3.2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31-35页 |
第二章 共时双频振荡器和VCO设计的基本要点 | 第35-43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相位噪声 | 第35-38页 |
2.3 双频隔离度 | 第38-39页 |
2.4 双频独立调谐性 | 第39-40页 |
2.5 双频调谐带宽和电路面积 | 第40-41页 |
2.6 双振荡频率的控制 | 第4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应用有源方形双频谐振器替代非共时性 | 第43-61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有源双频谐振器和振荡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原理 | 第44-47页 |
3.3 共时双频环形谐振器频率的分析 | 第47-52页 |
3.3.1 双频环形谐振器的论述 | 第47-50页 |
3.3.2 双频谐振频率及其频率间隔的分析 | 第50-52页 |
3.4 有源SI方形双频谐振器的设计 | 第52-55页 |
3.4.1 SI方形双频谐振器的设计 | 第52-54页 |
3.4.2 基于SI方形双频谐振器设计有源双频谐振器 | 第54-55页 |
3.5 共时双频振荡器的设计和测量 | 第55-58页 |
3.5.1 共时双频谐振荡器的设计 | 第55-56页 |
3.5.2 共时双频振荡器的测量 | 第56-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四章 分析双频独立可调性并应用于共时双频VCO设计 | 第61-83页 |
4.1 引言 | 第61-63页 |
4.2 双频独立调谐原理 | 第63-65页 |
4.3 双谐振频率的分析 | 第65-70页 |
4.3.1 双谐振频率的调谐带宽分析 | 第65-69页 |
4.3.2 双谐振频率与电路面积的关系 | 第69-70页 |
4.4 四孔双频独立可调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70-76页 |
4.4.1 双频独立调谐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71-73页 |
4.4.2 双频频带响应仿真与测试结果 | 第73-76页 |
4.5 共时双频独立调谐VCO的设计 | 第76-81页 |
4.5.1 基于四孔双频带通滤波器设计双频VCO电路 | 第77-78页 |
4.5.2 测试结果 | 第78-8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优化双频隔离度和双频频带选择性并应用于共时双频独立可调VCO | 第83-103页 |
5.1 引言 | 第83-85页 |
5.2 SI方形开环谐振器的双频独立调谐性分析 | 第85-87页 |
5.3 SI双频谐振频率的分析 | 第87-91页 |
5.3.1 调谐带宽的分析 | 第87-89页 |
5.3.2 谐振频率间隔的定性分析 | 第89-91页 |
5.4 采用共用双频谐振器结构设计三孔双频带通滤波器优化双频隔离度和双频频带选择性 | 第91-96页 |
5.4.1 三孔双频带通滤波器的耦合原理 | 第91-92页 |
5.4.2 三孔双频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92-95页 |
5.4.3 双频测量结果 | 第95-96页 |
5.5 基于三孔双频带通滤波器设计共时双频独立可调VCO | 第96-101页 |
5.5.1 三孔带通滤波器作为选频电路设计共时双频独立调谐VCO | 第97-98页 |
5.5.2 双频VCO的测试结果 | 第98-10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11页 |
6.1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和所取得的成果 | 第104-105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5-111页 |
6.2.1 改进讨论 | 第105-106页 |
6.2.2 工作延续 | 第106-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