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0-15页 |
1.关于近代中国基督教医疗事业的整体性研究 | 第11-12页 |
2.关于近代中国基督教医疗事业的区域与个案研究 | 第12-14页 |
3.关于近代广西教会医疗事业研究 | 第14-15页 |
(三)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页 |
3.概念界定 | 第16页 |
(四) 资料来源 | 第16-17页 |
1.西方档案资料 | 第16-17页 |
2.地方文献资料 | 第17页 |
(五)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7-18页 |
二、思达医院成立的背景 | 第18-22页 |
(一) 医疗传教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教方式 | 第18页 |
(二) 美南浸信会借医疗事工打开在广西传播福音的大门 | 第18-20页 |
(三) 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促成了教会在梧州兴办医疗事业 | 第20-22页 |
三、思达医院的早期发展(1865-1911) | 第22-30页 |
(一) 初创诊所(1865-1882) | 第22-24页 |
(二) 发展为近代医院(1903-1911) | 第24-30页 |
1.麦惠来时期医院的奠基(1903-1906) | 第24-26页 |
2.美约瑟时期发展成近代规模的西医医院(1906-1911) | 第26-30页 |
四、思达医院的拓展(1912-1924) | 第30-40页 |
(一) 思达医院与民众争夺空间资源以扩建医院 | 第30-36页 |
1.涉外公案的起因 | 第30-31页 |
2.涉外公案的矛盾与冲突 | 第31-33页 |
3.涉外公案的结果 | 第33-36页 |
(二) 医院的新发展新变化 | 第36-40页 |
五、思达医院面临的社会冲击及转变(1924-1937) | 第40-55页 |
(一) 非基运动时期思达医院面临的社会冲击 | 第40-48页 |
1.昭平教案的刺激 | 第40-43页 |
2.非基运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43-44页 |
3.广西中华基督教促进协会的影响 | 第44-48页 |
(二) 医院趋向专业化、世俗化 | 第48-55页 |
六、思达医院的逆境图存与终结(1937-1949) | 第55-71页 |
(一) 日军轰炸下的梧州市区伤亡惨重 | 第56-57页 |
(二) 思达医院遭致严重毁损 | 第57-60页 |
(三) 思达医院投身于救难的洪流 | 第60-64页 |
1.提供药品救助 | 第61-62页 |
2.提供医疗救助、食物救助 | 第62-63页 |
3.提供避难场所 | 第63-64页 |
(四) 思达医院人员的撤离 | 第64-68页 |
(五) 思达医院的修复与终结 | 第68-71页 |
七、思达医院的社会影响 | 第71-83页 |
(一) 对近代医疗事业的影响 | 第71-78页 |
1.培养人才 | 第71-74页 |
2.输入新技术和设备 | 第74-76页 |
3.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 | 第76-77页 |
4.促进梧州近代医学的发展 | 第77-78页 |
(二) 促进公共卫生发展 | 第78-79页 |
(三) 促进地方社会观念转变、推动社会事务发展 | 第79-83页 |
1.医疗方式观念的转变 | 第79-80页 |
2.推动禁烟运动 | 第80-81页 |
3.促进中医的变革 | 第81页 |
4.有利于改善传统的生活方式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