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五、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总目》小说批评观 | 第20-47页 |
第一节 《总目》小说批评观之形成原因 | 第20-23页 |
一、考据学风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一、统治者的调控与重塑 | 第21-22页 |
二、四库馆臣思想观念的影响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馆臣身份背景下之小说文体观 | 第23-34页 |
一、《总目》论小说本体 | 第23-26页 |
二、《总目》论小说性质与功用 | 第26-29页 |
三、《总目》论小说体例 | 第29-34页 |
第三节 “官学”立场下之小说发展观 | 第34-47页 |
一、《总目》论小说的起源 | 第34-35页 |
二、《总目》论小说的发展 | 第35-44页 |
三、《总目》小说发展观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 第44-47页 |
第二章 《总目》明人小说的批评 | 第47-69页 |
第一节 《总目》明人小说批评之基本方式 | 第47-52页 |
一、历时与共时的对比 | 第48-49页 |
二、扬短避长 | 第49-50页 |
三、借题发挥 | 第50-52页 |
第二节 《总目》中明人小说的批评 | 第52-58页 |
一、形式上:杂乱 | 第53-54页 |
二、内容上:荒诞 | 第54-56页 |
三、思想上:狭隘 | 第56-58页 |
第三节 《总目》明人小说批评中涉及世风的批评 | 第58-64页 |
一、明代“风尚日偷”论 | 第59-60页 |
二、明季“士气儇薄”论 | 第60-62页 |
三、明人“诡薄”,善“作伪”论 | 第62-64页 |
第四节 《总目》明人小说批评中涉及刊本的批评 | 第64-69页 |
一、整体批评:明人刊本多好合并删削 | 第64-66页 |
二、个案代表:商濬《稗海》的全面否定 | 第66-67页 |
三、对比论析:曹溶《学海类编》的客观评价 | 第67-69页 |
第三章 《总目》明人小说批评的文献考论 | 第69-90页 |
第一节 馆臣之文献基础:《总目》明人小说阙误考论 | 第69-78页 |
第二节 文献与批评之联系:《总目》明人小说征引文献考论 | 第78-90页 |
第四章 《总目》明人小说批评的认识与反思 | 第90-98页 |
第一节 “实学”精神与“官学”约束之考量 | 第90-94页 |
一、馆臣“实学”精神之体现 | 第90-91页 |
二、《总目》“官学”约束之体现 | 第91-92页 |
三、“实学”精神与“官学”约束的调和 | 第92-94页 |
第二节 《总目》明人小说批评之反思与瞻望 | 第94-98页 |
一、《总目》明人小说批评之反思 | 第94-96页 |
二、《总目》明人小说批评之瞻望 | 第96-98页 |
结语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9页 |
附录 | 第10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4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