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马场隧道富水段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处置措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水对岩体的弱化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隧道富水段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注浆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地下水对隧道围岩的弱化作用分析 | 第19-27页 |
2.1 水对岩体的弱化作用 | 第19-21页 |
2.2 水对岩石的弱化作用实验分析 | 第21-25页 |
2.3 富水隧道常见的支护形式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军马场隧道工程富水段地质详细勘察 | 第27-45页 |
3.1 军马场隧道工程概况 | 第27-31页 |
3.1.1 工程简介 | 第27-29页 |
3.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0页 |
3.1.3 隧道涌水量预测 | 第30-31页 |
3.2 隧道新奥法设计 | 第31-32页 |
3.2.1 主洞结构设计 | 第31-32页 |
3.2.2 隧道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 | 第32页 |
3.3 富水段地质条件勘察 | 第32-40页 |
3.3.1 工作方法及原理 | 第33-35页 |
3.3.2 隧道探测点线布设与质量保证措施 | 第35页 |
3.3.3 隧道调查成果 | 第35-40页 |
3.4 地质雷达法预报富水段围岩情况 | 第40-43页 |
3.4.1 探测仪器设备及雷达频响参数 | 第40-41页 |
3.4.2 工作原理与探测方法 | 第41-42页 |
3.4.3 探测结果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军马场隧道富水段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45-69页 |
4.1 MIDAS/GTS程序简介 | 第45页 |
4.2 隧道模拟方案设计 | 第45-50页 |
4.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5-46页 |
4.2.2 材料参数取值 | 第46页 |
4.2.3 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4.2.4 水对岩体弱化作用分析 | 第47-50页 |
4.3 隧道注浆加固圈模拟研究 | 第50-53页 |
4.4 隧道台阶高度优化 | 第53-59页 |
4.4.1 隧道洞体位移分析 | 第54-58页 |
4.4.2 隧道围岩应力分析 | 第58-59页 |
4.5 隧道台阶长度优化 | 第59-63页 |
4.5.1 模拟方案及步骤 | 第59-60页 |
4.5.2 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0-63页 |
4.6 中下台阶左右开挖错距优化分析 | 第63-68页 |
4.6.1 模拟方案及步骤 | 第63-64页 |
4.6.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4.6.3 模拟数据验证分析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富水段围岩处置措施及监测分析 | 第69-82页 |
5.1 隧道富水段围岩处置措施 | 第69-75页 |
5.1.1 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 | 第69-71页 |
5.1.2 隧道开挖工法选择 | 第71-72页 |
5.1.3 隧道周边径向加固注浆 | 第72-74页 |
5.1.4 隧道防排水系统 | 第74-75页 |
5.2 现场监控量测 | 第75-77页 |
5.2.1 监控量测的目的 | 第75页 |
5.2.2 监控量测工作流程 | 第75-77页 |
5.2.3 监测频率及监测仪器 | 第77页 |
5.3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77-81页 |
5.3.1 拱顶沉降及周边收敛监测分析 | 第77-79页 |
5.3.2 锚杆拉拔力监测分析 | 第79-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及获得奖励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