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安全处置措施的分类 | 第12页 |
1.2.2 洞外偏压处置措施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洞内围岩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4 偏压隧道浅埋洞口段处置措施研究中的不足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起凤山隧道工程概况 | 第16-22页 |
2.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综述 | 第16-17页 |
2.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17页 |
2.1.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7页 |
2.1.3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土 | 第17页 |
2.2 隧道主体工程设计 | 第17-20页 |
2.2.1 隧道内轮廓设计 | 第17-18页 |
2.2.2 主洞结构设计 | 第18-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隧道埋深理论计算与处置措施简介 | 第22-33页 |
3.1 连拱隧道埋深的研究 | 第22-24页 |
3.1.1 连拱隧道深埋与浅埋的界定 | 第22-23页 |
3.1.2 连拱隧道偏压临界埋深的界定 | 第23-24页 |
3.2 偏压产生的原因及偏压荷载计算 | 第24-30页 |
3.2.1 偏压产生的原因 | 第24-26页 |
3.2.2 偏压荷载计算 | 第26-27页 |
3.2.3 偏压隧道围岩压力与偏压角度的关系 | 第27-29页 |
3.2.4 偏压隧道围岩压力与埋深的关系 | 第29-30页 |
3.3 浅埋偏压隧道常见的安全处置措施 | 第30-32页 |
3.3.1 洞外的偏压处置措施 | 第30-32页 |
3.3.2 洞内的围岩加固技术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洞口段变形研究 | 第33-61页 |
4.1 模拟软件概述 | 第33-35页 |
4.2 双月路各隧道地形地质条件统计及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4.3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变形研究及分析 | 第36-60页 |
4.3.1 模型参数选取 | 第37-38页 |
4.3.2 Ⅴ围岩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安全处置对策研究 | 第61-73页 |
5.1 工程中常用的处置措施 | 第61-63页 |
5.2 Ⅴ级围岩,侧覆土厚度t值<15m的情况 | 第63-67页 |
5.3 双洞开挖中隔墙上方土体位移较大的情况 | 第67-68页 |
5.4 起凤山隧道偏压处置措施 | 第68-71页 |
5.4.1 起凤山隧道偏压情况 | 第68-69页 |
5.4.2 偏压控制措施 | 第69-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起凤山隧道监控量测分析 | 第73-83页 |
6.1 监控量测的目的 | 第73页 |
6.2 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 | 第73-75页 |
6.3 监控量测流程与测线测点布置 | 第75-76页 |
6.4 量测频率与监测仪器 | 第76-77页 |
6.5 浅埋洞口段监测位移分析 | 第77-8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