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以黄芪多糖为模型药物的中药防潮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8页
    1 立题依据第10页
    2 吸湿影响因素探究第10-11页
    3 防潮技术研究现状第11-13页
        3.1 离子交换技术第11-12页
        3.2 阻湿性包覆技术第12页
        3.3 比表面积降低技术第12-13页
        3.4 前处理工艺技术第13页
    4 国内外防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第13-14页
    5 模型药物黄芪多糖的选择依据第14-15页
    6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页
    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7.1 研究内容第15-17页
            7.1.1 中药吸湿的原因分析第15页
            7.1.2 防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第15页
            7.1.3 以黄芪多糖为模型的防潮技术研究第15-16页
            7.1.4 防潮技术防潮效果对比及评价第16页
            7.1.5 各技术防潮机理的分析与探讨第16-17页
        7.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一章 中药吸湿原因的分析与研究第18-21页
    1 从物理学方面分析第18-19页
    2 药物化学结构方面分析第19-20页
    3 中药特殊性质方面分析第20页
    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防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第21-26页
    1 仪器与试药第21页
        1.1 仪器第21页
        1.2 试药第21页
    2 方法与结果第21-24页
        2.1 黄芪多糖吸湿时间曲线的绘制第21-22页
        2.2 黄芪多糖吸湿特征参数的建立第22-23页
        2.3 黄芪多糖临界相对湿度值测定第23-24页
    3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防潮中间体制备及防潮技术研究第26-60页
    1 仪器与试药第26-27页
        1.1 仪器第26-27页
        1.2 试药第27页
    2 方法与结果第27-58页
        2.1 离子交换技术防潮研究第27-40页
            2.1.1 黄芪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7-31页
            2.1.2 黄芪多糖防潮树脂复合物的制备第31-36页
            2.1.3 黄芪多糖防潮树脂复合物的表征第36-40页
        2.2 辅料添加法防潮研究第40-48页
            2.2.1 药物-辅料混合粉体评价方法的建立第40-41页
            2.2.2 辅料种类的选择及混合粉体的制备第41-43页
            2.2.3 药物与辅料混合比例的选择第43-44页
            2.2.4 混合辅料比例的选择第44-48页
        2.3 制粒技术防潮研究第48-58页
            2.3.1 黄芪多糖防潮颗粒评价方法的建立第48-49页
            2.3.2 黄芪多糖防潮颗粒制粒辅料的选择第49页
            2.3.3 药物与辅料配比的选择第49-50页
            2.3.4 混合辅料比例的选择第50-54页
            2.3.5 黄芪多糖防潮颗粒制粒工艺的选择第54-55页
            2.3.6 正交试验优化颗粒制备工艺第55-58页
    3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防潮技术的对比与评价第60-65页
    1 仪器与试药第60页
        1.1 仪器第60页
        1.2 试药第60页
    2 方法与结果第60-63页
        2.1 防潮中间体吸湿特征参数的测定第60-63页
            2.1.1 防潮中间体吸湿时间曲线的绘制第60-61页
            2.1.2 吸湿速率方程、初速度及加速度的测定第61-62页
            2.1.3 防潮中间体临界相对湿度值的测定第62页
            2.1.4 防潮中间体流动性的测定第62-63页
    3 本章讨论第63-65页
第五章 防潮技术的防潮机理分析第65-68页
    1 吸湿的基本原理分析第65页
    2 各技术防潮机理分析第65-68页
        2.1 离子交换技术防潮机理分析第65-66页
        2.2 辅料添加法防潮机理分析第66-67页
        2.3 制粒技术防潮机理分析第67-68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68-72页
    1 全文结论第68-70页
    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70-72页
        2.1 创新点第70-71页
        2.2 不足之处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综述第76-86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附件第86-90页
附录第90-91页
致谢第91-93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方乌发膏的药学研究
下一篇:补虚化瘀法对产后抑郁模型大鼠大脑额叶ERα、ERβ、BDNF、TrkB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及产后抑郁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