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表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一部分:补虚化瘀法对产后抑郁模型大鼠大脑额叶皮层ERα、ERβ、BDNF、TrkB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15-37页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2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6-22页 |
2.实验结果 | 第22-30页 |
2.1 蔗糖水消耗实验 | 第22-23页 |
2.2 旷场水平得分 | 第23页 |
2.3 旷场垂直得分 | 第23-24页 |
2.4 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 | 第24页 |
2.5 额叶ERαmRNA的表达 | 第24-26页 |
2.6 额叶ERβmRNA的表达 | 第26-27页 |
2.7 额叶BDNFmRNA的表达 | 第27-29页 |
2.8 额叶TrkBmRNA的表达 | 第29-30页 |
3.讨论 | 第30-35页 |
3.1 产后抑郁大鼠模型建立的依据 | 第30-31页 |
3.2 药物的计量换算 | 第31页 |
3.3 补虚化瘀法对产后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干预 | 第31-32页 |
3.4 补虚化瘀法对产后抑郁模型大鼠大脑额叶皮层雌激素受体(ERα、ERβ)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 补虚化瘀法对产后抑郁模型大鼠大脑额叶BDNF和TrkB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33-34页 |
3.6 “补虚化瘀法”治疗PPD的背景及优势 | 第34-35页 |
4.结论 | 第35页 |
5.问题与展望 | 第35-37页 |
5.1 问题 | 第35页 |
5.2 展望 | 第35-37页 |
第二部分:产后抑郁现状调查分析 | 第37-44页 |
1.研究对象 | 第37页 |
1.1 纳入标准 | 第37页 |
1.2 排除标准 | 第37页 |
1.3 剔除标准 | 第37页 |
2.研究地点 | 第37页 |
3.研究时间 | 第37页 |
4.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4.1 研究工具 | 第37页 |
4.2 研究指标 | 第37-38页 |
4.3 抽样方法 | 第38页 |
4.4 质量控制 | 第38页 |
4.5 统计学分析 | 第38页 |
5.结果 | 第38-40页 |
5.1 样本含量 | 第38页 |
5.2 一般情况 | 第38页 |
5.3 产后抑郁患病率 | 第38-39页 |
5.4 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6.讨论 | 第40-42页 |
6.1 产后抑郁的患病情况 | 第40-41页 |
6.2 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产妇年龄与产后抑郁 | 第41-42页 |
6.3 产后时间与产后抑郁 | 第42页 |
7.结论 | 第42页 |
8.问题与展望 | 第42-44页 |
8.1 问题 | 第42-43页 |
8.2 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综述: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的临床应用概述 | 第53-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一 | 第61-64页 |
附录二 | 第64-65页 |
附录三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