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当前研究理论不足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互联网企业并购估值理论分析 | 第15-27页 |
2.1 互联网企业特征及并购动机分析 | 第15-19页 |
2.1.1 互联网企业特征 | 第15-17页 |
2.1.2 并购互联网企业的动机分析 | 第17-19页 |
2.2 传统估值理论及适用性分析 | 第19-23页 |
2.2.1 相对价值评估法 | 第19-22页 |
2.2.2 绝对估值法 | 第22-23页 |
2.3 实物期权理论及其定价方法 | 第23-27页 |
2.3.1 实物期权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2.3.2 实物期权估值模型 | 第25-27页 |
第3章 基于协同效应的互联网企业实物期权估值模型构建 | 第27-42页 |
3.1 估值模型构建思路 | 第27页 |
3.2 实物期权的识别与定价 | 第27-30页 |
3.2.1 互联网企业并购中实物期权的识别 | 第27-28页 |
3.2.2 实物期权定价分析 | 第28-30页 |
3.3 互联网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分析 | 第30-34页 |
3.3.1 无形资产协同效应 | 第31-32页 |
3.3.2 运营能力协同效应 | 第32-33页 |
3.3.3 财务能力协同效应 | 第33-34页 |
3.4 基于协同效应估值模型的构建 | 第34-37页 |
3.4.1 被并购互联网企业现有价值的确定 | 第34-35页 |
3.4.2 被并购企业潜在价值的确定 | 第35页 |
3.4.3 引入协同效应修正系数k | 第35-36页 |
3.4.4 估值模型的确定 | 第36-37页 |
3.5 估值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7-42页 |
3.5.1 被并购企业现有价值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7-38页 |
3.5.2 被并购企业潜在价值参数的确定 | 第38页 |
3.5.3 协同效应修正系数权重表的确定 | 第38-42页 |
第4章 互联网企业并购估值模型案例分析 | 第42-56页 |
4.1 M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第42-46页 |
4.1.1 背景简介 | 第42-43页 |
4.1.2 被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 第43-46页 |
4.1.3 并购方案 | 第46页 |
4.2 对M公司价值的评估 | 第46-54页 |
4.2.1 对M公司现有价值的评估 | 第46-50页 |
4.2.2 对M公司潜在价值的评估 | 第50-53页 |
4.2.3 对M公司协同效应的评估 | 第53-54页 |
4.2.4 对M公司整体价值的评估 | 第54页 |
4.3 估值模型有效性分析 | 第54-56页 |
4.3.1 估值模型有效性定性分析 | 第54页 |
4.3.2 估值模型有效性案例分析 | 第54-56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56-5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