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研究--以淮南市X区三所小学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3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12页 |
(一) 农村校长领导效能:理性视角 | 第9页 |
(二) 农村校长领导效能:理论需求 | 第9-10页 |
(三) 农村校长领导效能:现实召唤 | 第10-11页 |
(四) 农村校长领导效能:个人旨趣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3-24页 |
(一) 领导效能的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二) 校长领导效能的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三) 农村校长领导效能的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一) 效能 | 第24-25页 |
(二) 领导效能 | 第25-26页 |
五、研究脉络与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一) 研究脉络 | 第26-2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第一章 X区的教育现状分析 | 第32-49页 |
一、经济社会概括 | 第32页 |
二、学校数量及分布 | 第32-34页 |
三、办学条件 | 第34-40页 |
(一) 学校用地 | 第35-37页 |
(二) 学校建筑 | 第37页 |
(三) 教育装备 | 第37-39页 |
(四) 教师队伍 | 第39-40页 |
四、教育经费投入 | 第40-49页 |
(一) 公用经费 | 第44-45页 |
(二) 人员经费 | 第45-49页 |
第二章 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实地分析 | 第49-86页 |
一、A小学W校长的领导效能分析 | 第49-65页 |
(一) W校长的自身素质 | 第49-56页 |
(二) W校长的领导能力 | 第56-61页 |
(三) A校的教师队伍 | 第61-63页 |
(四) A校的学校环境 | 第63-65页 |
二、B小学Y校长的领导效能分析 | 第65-76页 |
(一) Y校长的自身素质 | 第66-68页 |
(二) Y校长的领导能力 | 第68-73页 |
(三) B校的教师队伍 | 第73-75页 |
(四) B校的学校环境 | 第75-76页 |
三、C小学Z校长的领导效能分析 | 第76-86页 |
(一) Z校长的自身素质 | 第78-80页 |
(二) Z校长的领导能力 | 第80-82页 |
(三) C校的教师队伍 | 第82-84页 |
(四) C校的学校环境 | 第84-86页 |
第三章 影响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原因分析 | 第86-106页 |
一、环境:强制度环境的依赖与文化认知问题 | 第86-92页 |
(一) 强制度环境的依赖 | 第86-89页 |
(二) 文化认知问题 | 第89-92页 |
二、领导者:领导伦理中的人格与领导行为反思 | 第92-97页 |
(一) 人格反思 | 第92-94页 |
(二) 领导行为反思 | 第94-97页 |
三、追随者:专业化中的专业情意与专业技能难题 | 第97-106页 |
(一) 专业情意困境 | 第98-102页 |
(二) 专业技能难题 | 第102-106页 |
第四章 提升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路径选择 | 第106-134页 |
一、制度与文化层面——优化领导环境 | 第107-116页 |
(一)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 第108-111页 |
(二) 塑造共同愿景的学校文化 | 第111-114页 |
(三) 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区域共享 | 第114-116页 |
二、战略层面与技术层面——提供领导力量 | 第116-125页 |
(一) 构建区域网络与学校定位 | 第117-120页 |
(二) 健全校长领导行为的保障机制 | 第120-123页 |
(三) 在反思中改进校长领导实践 | 第123-125页 |
三、技术层面——强化追随力量 | 第125-134页 |
(一) 建设农村教师“学习型组织” | 第125-128页 |
(二) 满足追随者的价值追求 | 第128-131页 |
(三) 培育追随者的专业情意与技能 | 第131-134页 |
结语 | 第134-136页 |
附录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5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