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1.1 问题与问题解决 | 第9页 |
1.1.2 问题解决品质 | 第9-10页 |
1.1.3 合作学习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合作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2 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3 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3.4 国内外问题解决能力或品质的测评标准 | 第14-15页 |
1.3.5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相关启示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9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2章 数学合作学习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问题解决过程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2 合作学习理论及具体原则 | 第20-21页 |
2.3 数学中的元认知理论 | 第21-22页 |
2.4 支架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面向问题解决的数学合作学习设计与实施 | 第24-32页 |
3.1 合作学习优化设计的前期分析 | 第24-25页 |
3.1.1 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24页 |
3.1.2 教学内容分析 | 第24页 |
3.1.3 教学环境分析 | 第24-25页 |
3.2 面向问题解决的合作学习过程模型 | 第25-28页 |
3.2.1 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原有模式 | 第25页 |
3.2.2 合作阶段的过程模型建构 | 第25-27页 |
3.2.3 过程模型的外化:支持组内建构的讨论单 | 第27-28页 |
3.2.4 过程模型的外化:组长培训 | 第28页 |
3.3 合作学习中的微观策略设计 | 第28-31页 |
3.3.1 讨论支架:引导问题表征与分析,引导思维的方向 | 第29页 |
3.3.2 反思工具:对合作过程的反思单 | 第29-30页 |
3.3.3 合作制品:引导小组成员聚焦于合作过程 | 第30页 |
3.3.4 会话引导支架:引导小组成员更有意识地讨论 | 第30-31页 |
3.4 数学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的改进与细化 | 第31-32页 |
第4章 数学合作学习设计的应用效果 | 第32-53页 |
4.1 实验数据采集方案 | 第32-33页 |
4.2 问卷与量表设计 | 第33-36页 |
4.2.1 问题解决品质评价量规 | 第33-36页 |
4.2.2 合作学习自评表 | 第36页 |
4.2.3 问题解决自评表 | 第36页 |
4.3 预实验 | 第36-38页 |
4.3.1 分析与设计 | 第36-37页 |
4.3.2 观察与实施 | 第37页 |
4.3.3 反思与总结 | 第37-38页 |
4.4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让合作有内容 | 第38-44页 |
4.4.1 分析与设计 | 第38-40页 |
4.4.2 观察与实施 | 第40页 |
4.4.3 反思与总结 | 第40-44页 |
4.5 第二阶段:引导合作过程,提高合作品质 | 第44-49页 |
4.5.1 分析与设计 | 第44-45页 |
4.5.2 观察与实施 | 第45-46页 |
4.5.3 反思与总结 | 第46-49页 |
4.6 实验总体应用效果分析 | 第49-53页 |
4.6.1 个人问题解决品质分析 | 第49-50页 |
4.6.2 合作问题解决品质分析 | 第50-51页 |
4.6.3 小组合作效能分析 | 第51-53页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3-5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5.2 研究限制与不足 | 第54-55页 |
5.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附录1: 合作学习自评表 | 第59页 |
附录2: 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行为习惯前测问卷 | 第59-61页 |
附录3: 问题解决自评表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