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8-20页 |
前言 | 第20-2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21-45页 |
第一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 | 第21-35页 |
1.1 IBV的病原学特征 | 第21-25页 |
1.1.1 IBV的历史 | 第21-22页 |
1.1.2 IBV的分类 | 第22页 |
1.1.3 IBV的形态 | 第22页 |
1.1.4 IBV的理化特征 | 第22-23页 |
1.1.5 IBV的培养特性 | 第23-24页 |
1.1.6 IBV的致病性 | 第24-25页 |
1.2 IBV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25-28页 |
1.2.1 IBV的基因组 | 第25-26页 |
1.2.2 IBV的主要编码蛋白 | 第26页 |
1.2.3 IBV毒株分类 | 第26-28页 |
1.3 IB发病机理 | 第28-31页 |
1.3.1 宿主易感性 | 第28页 |
1.3.2 年龄和品种倾向 | 第28页 |
1.3.3 受体和进入 | 第28-29页 |
1.3.4 感染和传播 | 第29页 |
1.3.5 潜伏期 | 第29页 |
1.3.6 临床病程和临床表现 | 第29页 |
1.3.7 剖检及组织病理学 | 第29-30页 |
1.3.8 病理变化 | 第30-31页 |
1.3.9 发病率和死亡率 | 第31页 |
1.4 IBV变异机制 | 第31-35页 |
1.4.1 点突变 | 第32页 |
1.4.2 基因缺失或插入 | 第32页 |
1.4.3 同源重组 | 第32-35页 |
第二章 IBV诊断技术概况 | 第35-41页 |
2.1 临床诊断 | 第35-36页 |
2.2 病毒分离与鉴定 | 第36-37页 |
2.2.1 鸡胚培养 | 第36页 |
2.2.2 细胞培养 | 第36-37页 |
2.2.3 器官培养 | 第37页 |
2.3 电镜检查 | 第37页 |
2.4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第37-38页 |
2.5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38页 |
2.6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38-41页 |
2.6.1 RT-PCR | 第38-39页 |
2.6.2 RFLP | 第39页 |
2.6.3 荧光定量RT-PCR | 第39页 |
2.6.4 序列分析 | 第39-41页 |
第三章 IB疫苗研究概况 | 第41-45页 |
3.1 常规疫苗 | 第41-43页 |
3.2 新型疫苗 | 第43-45页 |
第二篇 实验研究部分 | 第45-113页 |
第一章 山东地区IBV分离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 | 第45-57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1.1.1 病料来源 | 第45页 |
1.1.2 菌(毒)株、血清、试验动物 | 第45页 |
1.1.3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45页 |
1.1.4 病毒分离 | 第45-46页 |
1.1.5 分离毒株生物学特性鉴定 | 第46页 |
1.1.6 分离毒株毒价(EID50)测定 | 第46页 |
1.1.7 分离毒株的致病性试验 | 第46页 |
1.1.8 遗传变异分析 | 第46-47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1.2.1 病毒分离结果 | 第47-48页 |
1.2.2 分离毒株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 | 第48-49页 |
1.2.3 分离毒株毒价(EID50)测定结果 | 第49-51页 |
1.2.4 分离毒株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51-53页 |
1.2.5 分离毒株S1基因RT-PCR扩增结果 | 第53页 |
1.2.6 克隆质粒的鉴定结果 | 第53-54页 |
1.2.7 S1基因遗传变异分析结果 | 第54-55页 |
1.3 讨论 | 第55-56页 |
1.3.1 IBV鸡胚分离的准确性 | 第55页 |
1.3.2 山东地区IBV遗传变异分析及疫苗研发方向 | 第55-56页 |
1.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二章 IBVReal-timePCR检测试剂盒的研究与应用 | 第57-6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2.1.1 菌毒株与试验动物 | 第57页 |
2.1.2 主要试剂、试剂盒及仪器设备 | 第57-58页 |
2.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8页 |
2.1.4 病毒RNA的提取和cDNA合成 | 第58页 |
2.1.5 E基因的扩增及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第58页 |
2.1.6 RealtimeRT-PCR方法的建立 | 第58-59页 |
2.1.7 试剂盒的组装及保存期试验 | 第59-60页 |
2.1.8 临床应用 | 第60-6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2.2.1 E基因的扩增及质粒标准品的制备结果 | 第61页 |
2.2.2 RealtimeRT-PCR方法的建立 | 第61-62页 |
2.2.3 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62-63页 |
2.2.4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63页 |
2.2.5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63页 |
2.2.6 试剂盒的组装及保存期试验 | 第63-64页 |
2.2.7 临床应用结果 | 第64-66页 |
2.3 讨论 | 第66页 |
2.3.1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 第66页 |
2.3.2 荧光定量PCR的优点与先进性 | 第66页 |
2.4 小结 | 第66-69页 |
第三章 IBV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研究与应用 | 第69-8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3.1.1 生物性材料 | 第69页 |
3.1.2 所需试剂 | 第69-70页 |
3.1.3 设计引物 | 第70页 |
3.1.4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70页 |
3.1.5 pET30a-S1诱导表达与可溶性鉴定 | 第70页 |
3.1.6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70页 |
3.1.7 重组蛋白的活性鉴定 | 第70-71页 |
3.1.8 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1页 |
3.1.9 间接ELISA判断标准的确定 | 第71页 |
3.1.10 特异性试验 | 第71页 |
3.1.11 敏感性试验 | 第71页 |
3.1.12 重复性试验 | 第71页 |
3.1.13 符合率试验 | 第71页 |
3.1.14 试剂盒的组装及保存期试验 | 第71-72页 |
3.1.15 试剂盒的临床应用 | 第7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0页 |
3.2.1 RT-PCR扩增与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72-73页 |
3.2.2 表达质粒的鉴定结果 | 第73页 |
3.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73-74页 |
3.2.4 重组蛋白的活性鉴定 | 第74-75页 |
3.2.5 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75页 |
3.2.6 ELISA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75页 |
3.2.7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75-76页 |
3.2.8 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76页 |
3.2.9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76-77页 |
3.2.10 符合率试验结果 | 第77-78页 |
3.2.11 试剂盒的组装 | 第78-79页 |
3.1.12 试剂盒的保存期试验结果 | 第79页 |
3.2.13 临床应用结果 | 第79-80页 |
3.3 讨论 | 第80-81页 |
3.3.1 ELISA方法检测IBV抗体的优势 | 第80页 |
3.3.2 间接ELISA包被抗原的选择 | 第80-81页 |
3.3.3 间接ELISA判定标准的选择 | 第81页 |
3.3.4 间接ELISA应用前景 | 第81页 |
3.4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IBV病毒增殖优化研究与生产应用 | 第83-10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8页 |
4.1.1 毒株、细胞 | 第83页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83-84页 |
4.1.3 IBV不同毒株增殖培养最适细胞系的确定 | 第84页 |
4.1.4 应用细胞增殖培养IBV毒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84-86页 |
4.1.5 应用小型生物反应器增殖培养IBV毒株 | 第86-8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9页 |
4.2.1 IBV不同毒株增殖培养最适细胞系的确定 | 第88-93页 |
4.2.2 应用Vero细胞增殖培养IBV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93-97页 |
4.2.3 应用小型生物反应器增殖培养GQ/2015株与491株 | 第97-99页 |
4.3 讨论 | 第99-100页 |
4.3.1 细胞系的选择 | 第99页 |
4.3.2 病毒增殖条件的优化 | 第99-100页 |
4.4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IBVGQ/2015株灭活疫苗的研制与免疫效果研究 | 第101-11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4页 |
5.1.1 毒株、细胞 | 第101页 |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01页 |
5.1.3 IBVGQ/2015株基础种子标准的优化与制定 | 第101页 |
5.1.4 IBVGQ/2015株生产种子标准的优化与制定 | 第101-102页 |
5.1.5 IBVGQ/2015株制苗用毒液的制备 | 第102页 |
5.1.6 半成品检验 | 第102页 |
5.1.7 油乳剂灭活疫苗制备 | 第102页 |
5.1.8 成品检验 | 第102-103页 |
5.1.9 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 | 第103-104页 |
5.1.10 灭活疫苗的保存期试验 | 第10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0页 |
5.2.1 IBVGQ/2015株基础种子标准的制定 | 第104-105页 |
5.2.2 IBVGQ/2015株生产种子标准的制定 | 第105-106页 |
5.2.3 半成品检验结果 | 第106页 |
5.2.4 成品检验结果 | 第106-107页 |
5.2.5 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结果 | 第107-110页 |
5.2.6 灭活疫苗的保存期试验结果 | 第110页 |
5.3 讨论 | 第110-111页 |
5.3.1 IB疫苗毒株的选择 | 第110-111页 |
5.3.2 IB疫苗毒株的细胞培养优点及疫苗效力评价 | 第111页 |
5.4 小结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9页 |
导师简介 | 第129-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13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