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前言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2.1 污名的获得与影响 | 第14-17页 |
1.2.2 融合教育与行为治疗 | 第17-19页 |
1.2.3 特殊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对象 | 第19-20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1.4.1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1.4.2 学术价值 | 第22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22-24页 |
2.理论范式与基本概念 | 第24-31页 |
2.1 基本理论 | 第24-26页 |
2.1.1 污名理论 | 第24-25页 |
2.1.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25-26页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6-31页 |
2.2.1 特殊儿童 | 第26-28页 |
2.2.2 优势视角 | 第28-31页 |
3.介入的共性与必要性:特殊儿童行为问题分析 | 第31-40页 |
3.1 特殊儿童行为问题成因 | 第31-33页 |
3.1.1 自身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3.1.2 家庭因素分析 | 第32页 |
3.1.3 学校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3.1.4 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 第33页 |
3.2 特殊儿童需求与特点 | 第33-36页 |
3.2.1 对家庭关爱与家庭教育的需求 | 第33-35页 |
3.2.2 日常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认可的需求 | 第35页 |
3.2.3 需求特点 | 第35-36页 |
3.3 选择介入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 | 第36-37页 |
3.3.1 传统的行为疗法对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介入 | 第36-37页 |
3.3.2 多元行为治疗介入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优势 | 第37页 |
3.4 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问题的必要性 | 第37-40页 |
3.4.1 有利于特殊儿童政策的落实与需求反馈 | 第37-38页 |
3.4.2 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完善特殊儿童服务的理念和方法 | 第38页 |
3.4.3 丰富特殊儿童的社会资源 | 第38-39页 |
3.4.4 满足特殊儿童及家庭的个别化要求 | 第39-40页 |
4.案主污名的产生及介入案例过程与分析 | 第40-56页 |
4.1 案主资料 | 第40-42页 |
4.1.1 个人资料 | 第40-41页 |
4.1.2 家庭背景资料 | 第41-42页 |
4.2 案主受损身份的产生 | 第42-45页 |
4.2.1 社会环境的排斥 | 第43-44页 |
4.2.2 家庭环境的排斥 | 第44-45页 |
4.3 初步评估 | 第45-48页 |
4.3.1 了解学校情况 | 第45-46页 |
4.3.2 了解家里情况 | 第46-47页 |
4.3.3 评估分析 | 第47-48页 |
4.4 行为诊断 | 第48-51页 |
4.4.1 目标行为的功能诊断 | 第48-50页 |
4.4.2 目标行为的描述和原因分析 | 第50-51页 |
4.5 服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 第51-56页 |
4.5.1 服务计划制定 | 第51-52页 |
4.5.2 个案服务过程 | 第52-53页 |
4.5.3 介入结果评估 | 第53-56页 |
5.介入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不足与对策建议 | 第56-63页 |
5.1 介入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不足 | 第56-58页 |
5.1.1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及其家庭的关系 | 第56-57页 |
5.1.2 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服务需要专业督导 | 第57页 |
5.1.3 地方政府需要为特殊儿童提供积极的帮助 | 第57-58页 |
5.2 促进特殊儿童成长的对策建议 | 第58-63页 |
5.2.1 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 第58-59页 |
5.2.2 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 第59页 |
5.2.3 构建特殊儿童社区支持网络 | 第59-60页 |
5.2.4 政府帮助组建特殊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 | 第60-63页 |
6.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