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微波辅助条件下钒基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及其赝电容性质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1.1 超级电容器概述第12-16页
        1.1.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与原理第12-14页
        1.1.2 超级电容器的评估参数第14页
        1.1.3 超级电容器与锂离子电池的比较第14-15页
        1.1.4 超级电容器的机遇与挑战第15-16页
    1.2 微波与微波化学概述第16-24页
        1.2.1 微波装置与无机材料的分类第17-19页
        1.2.2 微波加热机制简述第19-20页
        1.2.3 微波加热中溶剂的影响第20页
        1.2.4 微波辅助水热法与其它方法在电极制备中的比较第20-22页
            1.2.4.1 电化学沉积法第21页
            1.2.4.2 化学浴沉积法第21页
            1.2.4.3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21页
            1.2.4.4 溶胶-凝胶法第21页
            1.2.4.5 传统水热/溶剂热法第21-22页
            1.2.4.6 微波辅助水热法第22页
        1.2.5 微波辅助水热法在无机材料合成领域的应用第22-24页
    1.3 钒基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第24-30页
        1.3.1 V_2O_5及其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第24-28页
            1.3.1.1 V_2O_5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第24-25页
            1.3.1.2 V_2O_5/活性炭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第25页
            1.3.1.3 V_2O_5/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第25-26页
            1.3.1.4 V_2O_5/石墨烯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第26-27页
            1.3.1.5 V_2O_5/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第27-28页
        1.3.2 VO_2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第28-29页
        1.3.3 V_2O_3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第29页
        1.3.4 钒基金属氧化物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第29-30页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第30-32页
        1.4.1 本文的选题依据第30-31页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31-32页
    1.5 本论文中使用的仪器及型号第32-33页
第二章 CoV_2O_6与Co3V2O8的合成及其赝电容性质的研究第33-46页
    2.1 引言第33-34页
    2.2 实验部分第34-36页
        2.2.1 实验原料第34页
        2.2.2 样品制备第34-35页
            2.2.2.1 COV_2O_6的合成第34-35页
            2.2.2.2 CO_3V_2O_8的合成第35页
        2.2.3 电化学性质测试第35-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3页
        2.3.1 结构与元素分析第36-39页
        2.3.2 形貌分析第39-40页
        2.3.3 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第40-43页
    2.4 COV_2O_6与CO_3V_2O_8的电化学性质测试第43-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Zn_3(OH)_2V_2O_7?2H_2O与Zn_2V_2O_7的合成及其赝电容性质的研究第46-65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实验部分第47-49页
        3.2.1 实验原料第47页
        3.2.2 样品制备第47-48页
            3.2.2.1 Zn_3(OH)_2V_2O_7·2H_2O的合成第47-48页
            3.2.2.2 Zn_2V_2O_7的合成第48页
        3.2.3 电化学性质测试第48-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59页
        3.3.1 结构与元素分析第49-52页
        3.3.2 形貌分析第52-54页
        3.3.3 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第54-56页
        3.3.4 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第56-57页
        3.3.5 甘氨酸浓度对产物的影响第57-59页
    3.4 Zn_3(OH)_2V_2O_7·2H_2O和Zn_2V_2O_7的电化学性质测试第59-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4.1 本文结论第65-66页
    4.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7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富锂锰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18Ni0.15Co0.15Mn0.52O2的表面修饰改性研究
下一篇:禾谷炭疽菌中氨基酸通透酶(GAP3)基因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