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部件和工作原理 | 第14-17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部件 | 第14-15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历程 | 第17-22页 |
1.3.1 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17-19页 |
1.3.2 尖晶石型材料 | 第19-20页 |
1.3.3 聚阴离子型材料 | 第20-22页 |
1.4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1.4.1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结构 | 第22-23页 |
1.4.2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 | 第23-24页 |
1.4.3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改性研究 | 第24-29页 |
1.4.3.1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4-26页 |
1.4.3.2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 第26-29页 |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设备和分析测试方法 | 第31-39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2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32-36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2-34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4-35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5-36页 |
2.2.4 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36页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和分析 | 第36-39页 |
2.3.1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37页 |
2.3.2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37-38页 |
2.3.3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导电聚合物聚(3-己基噻吩)(P3HT)包覆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_(1.18)Ni_(0.15)Co_(0.15)Mn_(0.52)O_2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9-54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原始材料的合成及P3HT包覆富锂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表征 | 第40-42页 |
3.2.1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_(1.18)Ni_(0.15)Co_(0.15)Mn_(0.52)O_2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2 聚(3-己基噻吩)(P3HT)表面包覆Li_(1.18)Ni_(0.15)Co_(0.15)Mn_(0.52)O_2的制备 | 第41页 |
3.2.3 材料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41页 |
3.2.4 材料电化学测试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3.3.1 原始样品与聚(3-己基噻吩)(P3HT)包覆样品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42-46页 |
3.3.2 原始样品与聚(3-己基噻吩)(P3HT)包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6-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Cu_3(PO_4)_2表面修饰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_(1.18)Ni_(0.15)Co_(0.15)Mn_(0.52)O_2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4-67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Cu_3(PO_4)_2表面修饰富锂层状材料的制备与材料表征研究 | 第54-56页 |
4.2.1 Cu_3(PO_4)_2表面修饰富锂层状材料Li_(1.18)Ni_(0.15)Co_(0.15)Mn_(0.52)O_2的制备 | 第54-56页 |
4.2.2 Cu_3(PO_4)_2包覆Li_(1.18)Ni_(0.15)Co_(0.15)Mn_(0.52)O_2富锂层状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56页 |
4.2.3 Cu_3(PO_4)_2包覆Li_(1.18)Ni_(0.15)Co_(0.15)Mn_(0.52)O_2富锂层状材料的电化学测试表征 | 第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4.3.1 原始材料与Cu_3(PO_4)_2表面修饰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56-59页 |
4.3.2 原始材料与Cu_3(PO_4)_2表面修饰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9-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