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论文

厦门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模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理论意义第12-13页
        1.2.3 实践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6页
    1.4 研究框架第16-18页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第18-26页
    2.1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第18-20页
        2.1.1 TOD理论(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第18-19页
        2.1.2 公交社区理论(Transit Village)第19-20页
    2.2 概念界定第20-22页
        2.2.1 轨道站点影响区第20-21页
        2.2.2 规划布局模式第21页
        2.2.3 土地利用第21-22页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2-25页
        2.3.1 轨道站点影响区相关研究第22页
        2.3.2 轨道站点周边用地规划布局相关研究第22-23页
        2.3.3 轨道站点与周边用地协调发展策略研究第23-24页
        2.3.4 已有研究评价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厦门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基础研究第26-52页
    3.1 国内外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案例研究第26-35页
        3.1.1 新加坡第26-28页
        3.1.2 日本东京第28-31页
        3.1.3 香港第31-33页
        3.1.4 深圳第33-35页
    3.2 厦门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现状第35-43页
        3.2.1 轨道站点影响区范围界定第35-36页
        3.2.2 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的轨道站点分类第36-42页
        3.2.3 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要素第42-43页
    3.3 轨道站点对影响区的作用分析第43-50页
        3.3.1 轨道站点引导影响区用地布局向心化发展第43-44页
        3.3.2 轨道站点促进影响区客流聚集化发展第44-47页
        3.3.3 轨道站点影响区内的居民需求第47-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模式构建第52-114页
    4.1 模式构建原则第52-54页
        4.1.1 分类型构建第52-53页
        4.1.2 集约高效,发挥土地效益第53-54页
        4.1.3 以人为本,激发区域活力第54页
    4.2 模式构建要素第54-59页
        4.2.1 范围界定第54-55页
        4.2.2 客群特点第55-56页
        4.2.3 用地功能配置第56-57页
        4.2.4 服务设施配套第57-58页
        4.2.5 用地布局规划第58-59页
        4.2.6 土地开发强度第59页
    4.3 模式构建方法第59-63页
        4.3.1 案例分析法第59-62页
        4.3.2 POI分析法第62-63页
        4.3.3 数据量化分析法第63页
    4.4 分类型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模式构建第63-105页
        4.4.1 商服型模式第64-71页
        4.4.2 公共型模式第71-78页
        4.4.3 交通型模式第78-85页
        4.4.4 产业型模式第85-92页
        4.4.5 居住型模式第92-99页
        4.4.6 综合型模式第99-105页
    4.5 模式构建的图示化表达第105-112页
        4.5.1 商服型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模式第106-107页
        4.5.2 公共型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模式第107-108页
        4.5.3 交通型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模式第108-109页
        4.5.4 产业型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模式第109-110页
        4.5.5 居住型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模式第110-111页
        4.5.6 综合型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模式第111-112页
    4.6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5章 厦门商服型轨道站点影响区用地规划布局模式应用—以马銮中心站为例第114-126页
    5.1 轨道站点影响区范围界定第114页
    5.2 客群特点第114-115页
    5.3 用地功能与布局第115-123页
        5.3.1 用地功能与布局规划第115-118页
        5.3.2 用地功能与布局规划调整建议第118-123页
    5.4 土地开发强度第123-125页
        5.4.1 土地开发强度规划第123页
        5.4.2 土地开发强度规划调整建议第123-125页
    5.5 服务设施配套第125页
        5.5.1 服务设施配套规划第125页
        5.5.2 服务设施配套规划建议第125页
    5.6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6-130页
    6.1 研究成果总结第126-127页
    6.2 创新点第127-128页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附录A 厦门轨道1、2、3号线站点影响区内不同类型用地比例及所属聚类情况第136-140页
附录B 厦门轨道站点影响区内居民需求调查第140-144页
附录C 案例站点影响区内POI类别数量统计第144-14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旅游商业化影响下的鼓浪屿历史城镇社区发展研究
下一篇:历史商业街区的功能再生与改造设计研究--以闽南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