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1.1.1 光伏发电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1.1.2 光伏逆变器的电流解耦控制 | 第12-13页 |
1.1.3 光伏逆变器的第二功能开发 | 第13-14页 |
1.2 光伏逆变器电流解耦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具备谐波治理功能的光伏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17-20页 |
第二章 LCL型并网光伏逆变器数学模型 | 第20-31页 |
2.1 三相LCL型并网光伏逆变器结构 | 第20-23页 |
2.2 LCL型光伏逆变器数学建模 | 第23-26页 |
2.2.1 静止α-β坐标系下的逆变器模型 | 第23-25页 |
2.2.2 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下的逆变器模型 | 第25-26页 |
2.3 传统比例-积分控制下dq轴耦合对电流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26-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自抗扰的光伏并网发电控制方法 | 第31-53页 |
3.1 线性自抗扰的基本原理 | 第31-34页 |
3.1.1 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 | 第31-32页 |
3.1.2 扰动补偿 | 第32-33页 |
3.1.3 线性误差反馈控制率 | 第33-34页 |
3.2 基于线性自抗扰的电流解耦控制设计 | 第34-37页 |
3.2.1 被控对象的相对阶 | 第34-35页 |
3.2.2 LCL型并网光伏逆变器的LADRC的设计 | 第35-37页 |
3.3 线性自抗扰参数对解耦效果及抗扰效果的影响 | 第37-43页 |
3.3.1 线性自抗扰的解耦效果分析 | 第39-41页 |
3.3.2 线性自抗扰的抗扰效果分析 | 第41-43页 |
3.4 线性自抗扰控制参数整定及整定效果分析 | 第43-46页 |
3.5 仿真结果 | 第46-52页 |
3.5.1 解耦效果对比分析 | 第47页 |
3.5.2 抗扰效果对比分析 | 第47-51页 |
3.5.3 鲁棒性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基于自抗扰的虚拟谐波电阻控制策略 | 第53-76页 |
4.1 虚拟谐波电阻型光伏逆变器总体构架 | 第53-54页 |
4.2 电阻对并网点谐波电压的抑制作用分析 | 第54-57页 |
4.3 虚拟谐波电阻型光伏逆变器吸收谐波功率最大化研究 | 第57-63页 |
4.3.1 虚拟谐波电阻最佳阻值的取值条件分析 | 第58-62页 |
4.3.2 基于扰动观察法的虚拟谐波电阻阻值的自动调节方法 | 第62-63页 |
4.4 虚拟谐波电阻型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研究 | 第63-72页 |
4.4.1 基于自抗扰的分次虚拟谐波电阻控制方法 | 第63-64页 |
4.4.2 虚拟谐波电阻型逆变器总体控制策略 | 第64-65页 |
4.4.3 虚拟谐波电阻控制的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65-72页 |
4.5 仿真结果 | 第72-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实验研究 | 第76-88页 |
5.1 硬件系统设计 | 第76-79页 |
5.2 控制系统设计 | 第79-82页 |
5.2.1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资源配置 | 第79-80页 |
5.2.2 程序时序设计 | 第80页 |
5.2.3 程序流程图 | 第80-8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82-87页 |
5.3.1 基于自抗扰的光伏并网发电控制 | 第82-84页 |
5.3.2 基于自抗扰的虚拟谐波电阻控制 | 第84-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A 通过FFT提取正负序dq轴分量原理 | 第96-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