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遥感数据反演气溶胶国内外现状 | 第8-10页 |
1.2.2 气溶胶光学遥感与颗粒污染物相关性研究国内外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0-12页 |
2 近地层颗粒物浓度与AOD相关性研究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2.1 概念解析 | 第12-13页 |
2.1.1 灰霾 | 第12页 |
2.1.2 气溶胶 | 第12-13页 |
2.1.3 气溶胶光学厚度 | 第13页 |
2.2 6S传输模型的构造及气溶胶的反演方法概述 | 第13-16页 |
2.2.1 6S传输模型的构造及查找表的构建 | 第13-15页 |
2.2.2 气溶胶反演方法概述 | 第15-16页 |
2.3 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3 大连市近地颗粒物浓度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18-22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页 |
3.2 近地面颗粒物浓度数据 | 第18-19页 |
3.3 MODIS遥感数据 | 第19-22页 |
3.3.1 MODIS传感器介绍 | 第19-21页 |
3.3.2 MODIS数据产品 | 第21-22页 |
4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过程及结果 | 第22-36页 |
4.1 反演流程 | 第22-28页 |
4.1.1 辐射校正 | 第22页 |
4.1.2 发射率和反射率文件的几何校正 | 第22-23页 |
4.1.3 角度数据集的几何校正 | 第23-25页 |
4.1.4 除云处理 | 第25-28页 |
4.2 气溶胶反演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5 AOD与近地层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 第36-49页 |
5.1 PM_(2.5)和AOD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5.2 PM_(10)和AOD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5.3 SO_2和AOD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5.4 NO_2和AOD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5页 |
5.5 CO和AOD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5.6 O_3和AOD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9页 |
6 总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6.1 结果讨论 | 第49-5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1 近地层颗粒污染物数据统计表 | 第54-60页 |
附录2 近地颗粒物PM_(2.5)与AOD模型汇总和参数估计表 | 第60-64页 |
附录3 近地颗粒物PM_(10)与AOD模型汇总和参数估计表 | 第64-68页 |
附录4 近地颗粒物SO_2与AOD模型汇总和参数估计表 | 第68-72页 |
附录5 近地颗粒物NO_2与AOD模型汇总和参数估计表 | 第72-76页 |
附录6 近地颗粒物CO与AOD模型汇总和参数估计表 | 第76-80页 |
附录7 近地颗粒物O_3与AOD模型汇总和参数估计表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