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2.1.1 理论素养 | 第14页 |
2.1.2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第14-15页 |
2.1.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 | 第16页 |
2.2.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 | 第16-17页 |
2.2.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理论 | 第17-19页 |
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 | 第19-31页 |
3.1 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第19-23页 |
3.1.1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多数掌握较好 | 第19-20页 |
3.1.2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意愿多数较强 | 第20-21页 |
3.1.3 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明确 | 第21-23页 |
3.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23-31页 |
3.2.1 部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有待提升 | 第23-28页 |
3.2.2 部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不足 | 第28-29页 |
3.2.3 少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知有待于进一步加深 | 第29-31页 |
4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4.1 多元社会思潮的侵蚀 | 第31-32页 |
4.2 相关机制有待完善 | 第32-33页 |
4.3 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 | 第33页 |
4.4 高校培育方式创新不足 | 第33-34页 |
4.5 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 第34-36页 |
5 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对策 | 第36-44页 |
5.1 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是基本前提 | 第36-37页 |
5.2 完善相关培育机制是必由之路 | 第37-38页 |
5.3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有效手段 | 第38-39页 |
5.4 统筹高校教育资源是关键步骤 | 第39-41页 |
5.5 做到知行合一是根本途径 | 第41-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