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引言 | 第7-14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7页 |
|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1.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2.研究意义 | 第8页 |
| (三)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8-9页 |
| 1.研究方法 | 第8页 |
| 2.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四)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一、1937年—1945年社会背景 | 第14-21页 |
| (一)中国社会背景 | 第14-15页 |
| 1.政治方面 | 第14页 |
| 2.经济方面 | 第14页 |
| 3.思想文化方面 | 第14-15页 |
| (二)青岛社会背景 | 第15-21页 |
| 1.政治方面 | 第15-16页 |
| 2.经济方面 | 第16-19页 |
| 3.思想文化方面 | 第19-21页 |
| 二、1937年—1945年青岛社会犯罪类型 | 第21-49页 |
| (一)财产犯罪 | 第25-34页 |
| 1.盗窃犯罪 | 第25-32页 |
| 2.抢劫犯罪 | 第32-33页 |
| 3.盗墓罪 | 第33-34页 |
| (二)暴力犯罪 | 第34-38页 |
| 1.伤害类故意犯罪 | 第34-35页 |
| 2.杀人犯罪 | 第35-37页 |
| 3.强奸犯罪 | 第37-38页 |
| (三)毒品犯罪 | 第38-40页 |
| (四)涉外犯罪 | 第40-42页 |
| (五)风俗犯罪 | 第42-46页 |
| 1.诱拐犯罪 | 第42-45页 |
| 2.暗娼 | 第45-46页 |
| 3.赌博罪 | 第46页 |
| (六)经济犯罪 | 第46-49页 |
| 1.伪造假币罪 | 第47页 |
| 2.私藏贩卖法币罪 | 第47-49页 |
| 三、政府对犯罪的预防和惩治 | 第49-55页 |
| (一)法制建设 | 第49页 |
| (二)审判机关 | 第49-50页 |
| (三)监狱 | 第50-53页 |
| 1.青岛监狱的沿革 | 第50-51页 |
| 2.面积、构造与容额 | 第51页 |
| 3.管理 | 第51页 |
| 4.医药卫生 | 第51-52页 |
| 5.教诲 | 第52页 |
| 6.教育 | 第52-53页 |
| (四)社会教化 | 第53-55页 |
| 四、1937年—1945年青岛社会犯罪的特征及原因 | 第55-61页 |
| (一)犯罪特征 | 第55-57页 |
| 1.犯罪的动机 | 第55页 |
| 2.犯罪的时代特征 | 第55-56页 |
| 3.犯罪的手段 | 第56页 |
| 4.犯罪的比例 | 第56-57页 |
| (二)青岛社会犯罪者的特征 | 第57-58页 |
| 1.统治者犯罪比例上升 | 第57-58页 |
| 2.外国侨民犯罪比例上升 | 第58页 |
| (三)犯罪原因 | 第58-61页 |
| 1.政治原因 | 第58-59页 |
| 2.经济原因 | 第59页 |
| 3.文化原因 | 第59页 |
| 4.流动人口增加 | 第59页 |
| 5.个人原因 | 第59-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